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对政府投资审计风险防控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武汉市新洲区审计局作者:杨理胜点击:466

审计风险一般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彼此的关系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政府投资审计风险存在固有的必然性,即:固有风险,如: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项目建设前期准备不充分、项目论证和设计深度不够等问题都属于投资审计固有风险范畴。

国家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三要素开展投资审计,牢固树立投资审计风险防控意识,主动识别风险,坚持依法审计,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探索和强化全过程风险防控制度建设,精准定位投资审计对象、范围和目标,坚决防控政府投资审计的法律风险、质量风险和廉政风险,笔者结合实践工作,浅淡几点思考。

一、依法审计,强化政府投资审计法纪法规意识。

近年来,围绕国家审计机关开展投资审计的法律依据和法律风险成为业界讨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如: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地方性法规中以审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依据有关规定提出的审查建议的复函(法工备函〔2017〕22号)》指出:“地方性法规中直接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和应当在招标文件中载明或在合同中约定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结算依据的规定,限制了民事权力,超越了地方立法权限,应当予以纠正”,再如《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建筑业改革二十条意见(鄂政发〔2018〕14号)》指出“…任何建设单位不得以审计作为工程结算依据…”。

综上不难看出,开展投资审计必须提高认识,立足实际,以不偏离投资审计内在要求为根本遵循,防范投资审计法律风险。一是各级审计机关应及时梳理、制订符合依法审计精神的投资审计监督办法,确保不越位、不错位,杜绝超越权限开展投资审计引发法律风险;二是严格按照审计署《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投资审计工作的意见(审投发〔2017〕30号)》的相关要求,调整审计思路、观念,运用审计整改、案件移送等手段,着力查处结算不实、违纪违法、损失浪费等问题,从一味审计工程结算造价的圈子里跳出来。

二、突出重点,实施投资审计分层分类管理模式。

当前,各级地方审计机关积极探索投资审计分层分类管理办法,笔者以为,分层分类管理是整合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和效能、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上下联动,动态调整更新投资审计计划。上级审计机关监督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开展投资项目实地调查研究,结合项目建设投资期长的特点,自上而下建立三至五年投资审计计划管理数据库,制定符合地方经济改革发展大局的中长期投资审计计划总体安排意见,下级审计机关从数据库中选择有针对性的重大政策落实项目,加大审前调查力度,凡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不合规的,一律不纳入年度审计计划。

(二)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划定投资类别和投资额度,分层分类逐步实施,确保有限的审计力量用在刀刃上,将审计对象和范围聚焦到重大政策落实、民生改善、环境与资源保护、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注重揭示PPP等重大建设项目投资风险,提出完善机制体制建设深层次问题的审计建议,促进项目高质量发展,突出审计效能。

(三)有重点实施投资审计再监督。对未纳入审计计划的,国家审计机关选择有代表性的投资项目实施抽查,是投资审计分层分类管理模式的延伸和拓展。投资审计再监督重点关注结算价款不真实、质量不合格、虚假招标投标、决策失误导致损失浪费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对审计再监督发现的问题,应该严肃查处并予以曝光,扩大审计影响力。

(四)审慎开展项目跟踪审计。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需消耗大量人力资源,操作难度大,容易导致审计人员主动或被动参与项目管理及决策活动,从而产生潜在审计风险。各级审计机关应充分认识其风险危害性,有选择性开展跟踪审计,量力而行,集中精力运用审计专报、审计信息宣传等方式进行审计成果转换,注重发挥跟踪审计“以点带面、纠偏堵漏”的建设性作用。

三、质量导向,将风险防控贯穿投资审计质量管理全过程。

投资审计涉及施工、设计、质量管理、招标投标等基本建设程序和筹融资等重大决策活动,因此,审计风险贯穿投资审计组织协调、证据获取、现场管理、质量复核与审理、程序及目标检查、廉政督导、责任追究等全过程。需要进行多环节风险检查,逐步建设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投资审计全过程风险防范及控制制度,促进制度管人管事,是防控投资审计质量风险的有效手段。

(一)设置投资审计全过程管理清单和问题清单。首先,管理清单要完整记录审计全过程管理事项,问题清单要全面反映审计查处问题性质、处理处罚意见和法律依据、违规问题金额及审计整改意见等核心内容,强化全过程“痕迹”管理思路;其次,清单要详细描述审计机关内部风险评估,记录实施阶段风险防控所采取的措施,做到风险控制责任到人。重大审计项目应在一定范围内“嗮”清单,提高投资审计执行力,做到公开透明。

(二)注重丰富审计手段和方式,提高数据比对精准性,如:借助“智慧工地”平台监控施工现场,运用GPS采集地形地貌数据,使用CASS等测绘算量软件获取大型土石方工程量,收集环境保护、国家地理信息监测大数据等,多角度进行数据比对,最大限度降低审计数据风险的同时,查找和发现审计线索。

(三)严格履行审计准则规定的各项审计程序,定性、处理争议性问题必须有法可依。一是要用动态思维指导投资审计风险防控,适时检查、分析潜在风险,建立主要领导全程监管并参与的审理和业务会议制度;二是要按实事求是、容错纠错思维做足外部调查研究工作,避免审计人员主观臆断作出有失偏颇的审计结论,为地方政府投资决策提供参考,降低决策风险。

四、培育人才,建设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投资审计专业队伍。

投资审计涉及政府、投资方等多个利益对象和单位,查处问题具有连带性,证据链复杂,需要较强的多专业综合研判能力,审计人员置身其中,容易受干扰,遇到问题容易退缩、推诿,因此,建设高素质投资审计队伍是防控投资审计风险的重要举措。

(一)常态化进行廉政警示教育。教育引导投资审计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对违反审计署“四严禁”工作要求和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的,坚决从投资审计岗位清除,着力培养担当有为、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投资审计队伍,切实防控廉政和责任风险。

(二)出台人才培育机制。首先,在投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控体系中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以创优争先为硬件考核指标,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干事创业;其次,为适应投资审计转型发展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招才纳智政策,着眼长远,为投资审计注入新鲜血液。

(三)持续强化能力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因能力不足导致的审计风险屡见不鲜,有些甚至有较长潜伏期。因此,防范投资审计风险必须持续强化投资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一是上级审计机关以“传、帮、带”形式帮助下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提升业务能力;二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制度,明确目标,持续进行专业化能力测试,逐步将培训内容转化为投资审计方法,增强审计人员本领;三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选派基础好的审计人员深入企业、工地、社区,实地调查研究投资效益、成本控制等课题,在调研实践中开拓视野,提升工作能力。

注: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