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审计赋能基层治理与风险防范的提升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16来源:山东省德州市审计局作者:刘明慧点击:10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权力运行、提升治理效能、防范化解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基层内部审计在定位、效能和保障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制约了其监督、评价和建议功能的充分发挥,应当引起重视。
一、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短板
(一)审计定位存在偏差,预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基层内部审计资源过度集中于事后的问题查处与财务合规性检查,其对重大政策制定前的风险评估、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合规咨询、重点项目实施中的绩效预判等前端环节参与度较低,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前瞻性不足,难以实现防患于未然的预警目标。同时,审计计划与基层治理的核心使命,如乡村振兴战略落地、集体“三资”管理、民生政策兑现等关键风险领域结合不够紧密,审计成果对推动治理体系优化的针对性及建设性有待加强。
(二)成果运用机制不畅,审计价值创造功能弱化。审计工作的价值最终体现在问题的整改与制度的完善上。然而,基层普遍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现象。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整改落实不到位,缺乏刚性的跟踪督办与问效问责机制,致使一些问题屡审屡犯。审计建议多为就事论事,向深层管理漏洞和制度性缺陷挖掘不足,且其转化应用缺乏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和部门协同支持,未能有效触发基层治理结构优化和风险管理体系升级,削弱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创造功能。
(三)专业能力与资源保障不足,难以应对新型挑战。面对基层治理环境的复杂化和数据化转型,内部审计队伍能力建设滞后问题凸显。人员专业结构单一,精通财务、法律、大数据分析、工程管理、绩效评价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审计技术手段更新缓慢,多依赖于传统查账方法,对于海量业务数据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能力,难以精准识别隐藏在业务流程中的新型风险。此外,审计经费、设备等资源投入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二、国家审计视角下内部审计的提升路径
(一)推动审计理念转型,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预警延伸。基层内部审计应借鉴国家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原则,实现定位重塑。将审计关口前移,建立重大决策审计咨询机制,在本单位重要政策、规划、项目出台前,内部审计机构应主动进行风险评估,提供独立意见。要突出审计重点,审计计划必须紧密围绕党委政府年度中心工作和高风险领域,如惠农资金管理、征地拆迁补偿、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优化等,确保审计资源用在“刀刃上”。要建立常态化风险扫描机制,通过对业务数据的动态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布风险预警提示,变被动查处为主动防御。
(二)构建审计整改闭环,强化成果运用与治理提升。完善“审计-整改-问责-规范”的闭环管理模式,打通审计监督“最后一公里”。健全整改责任制,推行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和销号制度,明确整改责任主体、时限和标准。加强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等部门的贯通协同,形成监督合力。建立审计共性问题分析与通报制度,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实现“审计一点、规范一片”的治理效果。
(三)强化资源整合与能力建设,提升审计现代化水平。优化人才结构,一方面引进熟悉基层治理、掌握数据技术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复合型技能培训,鼓励参与审计机关组织的业务培训。积极推广应用审计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探索与政务服务平台、三资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提升非现场审计和精准发现问题的能力。整合审计资源,探索“上审下”“交叉审”等模式,有效整合区域内审力量;在涉及复杂事项时,可谨慎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支持,弥补自身能力短板。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