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浅谈“研究型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05-13来源:湖北省荆门市审计局作者:张云龙 刘庆点击:408

近年,基层审计机关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按照侯凯审计长提出的“要把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的工作要求,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坚持把“研究型审计”方式贯穿审计实施全过程,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揭露问题、简单提出建议的惯性思维,真正做到了站在宏观管理角度和服务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思考审计工作,使“研究型审计”思维在行政单位的审计项目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一、“研究型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价值分析

研究型审计是在审计过程中,将审计理论研究转化为可以指导审计实践工作的成果,并结合审计项目将研究审计与审计过程实行有效对接,及时总结提炼,深入分析归纳,实现审计成果目标。

(一)有利于提升审计自身价值。将“研究型审计”运用到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使审计工作能够及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利用“研究型审计”优势,将审计从原来较为单一的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督,向审计视角多样化、审计方式灵活化转变。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规模基础上,突出政策落实执行过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履职尽责到位情况等方面,抓住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特点、运行规律,推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通过“研究型审计”新方法、新途径,推动审计理论创新、审计行为创新,从“发现揭示问题”转变为“促进规范管理”,从“监督者、守护者”转变为“提醒者、督导者”,扮演好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角色,实现和提升审计自身价值。

(二)有利于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研究型审计”是将审计中存在的疑点和问题逐一深入剖析,从多维视角看问题,并运用系统思维,全面地认识、思考和把握,找到问题之间的联系,聚焦研究和问题分析,既反映和揭示问题隐患,分析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建议,又督促被审计单位立查立改,从而更好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审计人员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在实施审计项目之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审计工作方案。加强对审计对象和审计领域的研究,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社会群众关心的热点、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难点,就是审计的出发点,也是审计研究点,及时总结提炼审计工作经验,实行一个项目一项成果,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思维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审计实战能力。

二、“研究型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创新运用

“研究型审计”是新形势下为优质、精准完成审计工作任务而采用的比较科学、现代而又高效的一种审计方法,同其他传统审计方法一样,在审计过程中进行临场发挥和创新运用,不同的审计阶段采取不同研究方法。

(一)审计前“分布性研究”。审计前,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历史情况、发展现状和改革趋势都全面研究,了解审计发现的问题存在于哪些管理环节,哪些管理环节存在较大的风险,并进行必要的研究式风险评估。一是部门单位内部的业务工作流程渠道分布,研究审计发现问题在业务渠道的分布;二是管理环节分布,单位内设机构职能、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委托职能和授权职能等方面容易发生问题的分布情况;三是所属单位分布,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往往所属二级单位,每家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哪些问题在多数所属单位存在,哪些问题在个别单位存在,确定问题方向,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二)审计中“趋势性研究”。审计中,组织对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学习和相关的知识储备,了解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事项,从审计发现的问题中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一是从数量变化中进行研究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量有什么变化,数量可以总体数量,也可以是某一类问题的数量;二是从金额变化中进行研究,重点审计发现问题涉及金额有什么样的变化,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涉及的金额增减情况;三是从频率变化中进行研究分析,某些问题是否重复发生,重复发生的频率高低有什么变化等。

(三)审计后“整改性研究”。审计后,全面梳理项目审计和掌握的情况。一是对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情况、执行国家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以及执行财经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情况作出综合研判,分析审计发现问题的轻重和风险程度,形成综合报告;二是深入研究本阶段的审计发现问题,对比以往审计情况,着重分析履审难改、履审履犯的问题;三是研究新发生的、苗头性问题,对比分析与原来的问题之间的联系,检查此类问题整改的质效。

三、开展研究型审计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工作目标,防止“亡羊补牢”。“研究型审计”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它不同于审计理论研究。传统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完成了多少项课题,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而创新运用“研究型审计”的终极目标是以审计(调查)报告、专题调研报告、重要审计信息以及审计要情等多种形式进行反映,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突破“关门搞审计、事后诸葛亮”的被动局面。因此,在开展“研究型审计”中,应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优化体制制度、完善管理措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生产力,更好的发挥审计职能作用。

(二)坚持实事求是,防止“忽视特性”。行政事业单位是代表政府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和管理社会公共资源,单位属性特殊,错综复杂,审计人员必须深入研究被审计对象的时代背景、工作职能、政策举措、改革方向等等,以便更加精准地揭露问题,更加深入地分析原因,更加务实性地提出建议,破解影响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促进重要部门、关键环节以及重点领域不断改进和完善,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坚持突出重点,防止“贪多求全”。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比较多,审计任务较重,若毫无重点、贪多求全,会导致研究工作缺乏方向、缺乏深度,研究成果缺乏运用。在研究式当审计中,要有计划优选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提供充足的信息保障,运用系统性的思想分析,提升研究的穿透力和全面性。一是对于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掌握,分析确定项目的审计重点;二是提高站位,以更宏观的角度以及层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研究,确保结果的客观、全面;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对于研究成果要积极运用到审计实践中,提升审计工作质效。

四、推进“研究型审计”的措施建议

“研究型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应与审计项目高度契合,全面融合到审计工作当中,从“研究型审计”的高度和宽度带动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审计工作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智能化,实现全面协调统筹发展。

(一)提高认识,积极运用,让“研究型审计”成为自觉习惯。

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审计工作统筹发展的高度提高思想认识,克服研究工作与审计一线业务人员无关,只是从事审计理论和科研人员事情的错误思想,将研究思维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坚持目标导向,紧紧围绕新时期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和行政事业单位特性特征,综合研判“审什么、怎么审”问题,把深入研究作为审计工作的前置条件,通过“研究型审计”发现问题矛盾、揭示风险隐患,形成的判断结论。要克服畏难心理,将“研究型审计”作为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使“研究式审计”成为系统化、常态化。

(二)紧扣项目,抓住要害,让“研究型审计”成为重要手段。结合审计搜集的相关资料数据,依靠从事审计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审计业务的实务行家以及从事审计综合工作的文字高手等综合力量,借鉴相关政策理论和其他先进经验做法,着力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从体制机制等深层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将“研究型审计”的前期准备与审计项目有机融合,灵活运用。

(三)加强学习,强化培训,让“研究型审计”成为从审利器。

一方面,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审计署、省厅的各类学习培训,特别是“研究型审计”业务培训,设立“研究型审计”培训课题,指导基层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的内部协同和交流学习,打造上下联动学习交流和研究平台;另一方面,与科研机构合作,借鉴科大中专院校、类似培训机构的研究方式方法,坚持与审计实务相结合,不断总结提高。积极探索“研究型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的前瞻性、科学性、务实性的作用发挥,以“研究型审计”促进“学研相融、学研相促、研审共赢”,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研究能力。

五、结语

运用“研究型审计”方法可以缓解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资源不足的压力,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现实矛盾,探索“研究型审计”方法、大数据审计方法与传统审计方法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完成既定目标,锻炼审计人员,提高整体实战能力的目的,通过成果的相互转化,实现审计工作效率最大化。

注: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