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青春中的“精神搭子”
发布时间:2025-08-18来源:吉林省审计厅作者:孟庆春点击:7在青春的十字路口,我常常徘徊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宛如一位睿智的长者,穿越近百年的时光,与我娓娓而谈,成为我青春中的“精神搭子”,为我答疑解惑,指引前行方向。
这本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彼时中国社会正经历巨大变革,青年们在时代浪潮中面临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朱光潜先生留学欧洲期间,以书信形式为国内青年答疑,后集结成书。十二封信涵盖读书、动与静、人生意义等青年成长的关键问题,每封信都如一盏明灯,照亮我迷茫时前行的路。
书中谈“纠结和烦恼”,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快乐了,有关年轻人的问题频频登上热搜,背后体现的是年轻人遭遇的共同问题:纠结、烦恼、焦虑...对于这些,朱光潜先生在书中细细分析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纠结和烦恼往往来源于摆脱不开,很多人已经走上一条路,又念念不忘另一条路,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得。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想追求梦想,又担忧现实的压力;渴望改变,却害怕未知的风险。这种畏首畏尾的心态,让我们在矛盾和痛苦中消耗精力,不仅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还可能错失许多宝贵的机会。书中朱光潜先生用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应懂得取舍,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才是成功的秘诀,更是免除烦恼的秘诀,朱光潜先生从剖析问题根源,到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让我在字里行间中汲取了莫大的力量。
书中谈“动与静”,朱光潜先生以智者的视角揭开了生活的本质,生命的活力藏在“动”的酣畅里,而心灵的安顿源于“静”的澄明,二者相生相成,恰是破解青年迷茫的密钥,更精妙的是,先生将“动与静”比作人生的两面,“动”是向外探索世界的实践,“静”是向内沉淀思考的积累,就像农耕文明中“春耕夏耘”的动与“冬藏”的静,缺其一便失了生命的平衡。阅读中我忽然懂得先生的苦心,在谈动与静的字里行间,藏着对生命最朴素的劝诫——别让“动”沦为盲目的消耗,也别让“静”变成消极的逃避。动与静从不是对立的两端,而是生命之舟的双桨,唯有协同发力,才能在生活的长河中划出从容的航线。
书中谈“现实与励志”,先生直言,青年常困于“立志”的误区,要么空谈理想而轻视当下,将志向挂在嘴边却不肯为现实的一砖一瓦俯身耕耘。要么被现实的琐碎磨平心气,以务实为名放弃对理想的追寻。他以“建房子”作比,若不先把地基筑好,纵然有顶好的设计图,也只是空中楼阁。这让我想起身边许多年轻人,有人立志成为作家,却不愿花时间打磨一篇短文,有人渴望改变环境,却对眼前的工作敷衍了事。先生的警示恰如当头棒喝,志向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从脚下土地生长出的参天大树,我们要在现实中找问题,在志向上找答案,让双脚踩稳大地,让目光始终望向星河。
在青春跌跌撞撞的旅程中,书始终是我的无声挚友,青春也许会散场,但精神的共鸣永远不落幕,往后的日子,我会继续与“精神搭子”并肩,在墨香中续写属于我们的人生长卷。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