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褶皱——湖北咸宁通山隐水洞探幽
发布时间:2025-09-23来源:湖北省咸宁市审计局作者:陈鸿衍点击:7夏末秋初,树木葱茏,几位老友来访,说要去隐水洞转转。到了地方,先是被洞口那整块大石头震了一下——“隐水洞”三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特意等着给我们打招呼。洞口不大,幽幽地透着凉气,像极了大地悄悄张开的嘴,欲言又止。说来也怪,明明游客不少,却都不吵不闹,个个安安静静的,倒像是约好了要来听什么秘密似的。我靠在廊桥栏杆上,看水面波纹荡漾,晃着游人的倒影,忽然冒出个念头:这地上的水和地底下的水,可是一样的滋味?
一脚踏进洞里,瞬间就换了天地。凉意扑面而来,眼前暗了下来,只有水波反射着点点灯光。我们上了船,船夫竹篙轻轻一点,小船就滑进了幽暗之中。水声潺潺,拍在石壁上又弹回来,在这地底下显得格外清晰。顶上的钟乳石垂得低低的,有时候简直要擦到头皮,不由得要弯腰低头,倒像是对这地下的神灵行礼。
“一百年才长五毫米。”导游这话在洞里回荡,听得人心头一颤。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石壁,凉丝丝的触感从指尖漫开。这一摸,不知道摸过了多少岁月。同船的小孩踮着脚想摸高处的石笋,被妈妈轻声拦下了。这一刻,忽然觉得时间这东西,在这地底下好像变得具体起来,看得见摸得着了。
换乘小船后,河道明显窄了。石壁上的纹路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像极了树木的年轮,只不过这是大地的年轮。有一处石头活脱脱像条跃起的鲤鱼,镀着金光,那劲头让人看了莫名感动。在这地底深处,连石头都在努力向上呢。
接着弃船上岸,踩在湿漉漉的水泥地上,七彩的灯光在水中摇曳。“女娲补天”那儿,河卵石居然长在了顶上;“双龟驮宝”蹲在那儿,等着人去摸。我最爱“仙人田”,石瀑像从天而降,梯田一层层的,灯光一变,整片石头都活了过来。
步行数百米,到达神龙火车站。坐上小火车,就开始了第三景段“洞内有山,山中有洞,水瀑相接”的神奇之旅了。列车在石缝里钻来钻去,一会儿黑一会儿亮,活像在时光隧道里穿行。有时候石壁近得吓人,有时候又豁然开朗。“神笔马良”那根石笔像是刚蘸了墨,“雪山飞狐”那片白得晃眼。最绝的是“电闪雷鸣”,钟乳石像闪电一样劈开黑暗,碎石四溅,仿佛能听见亿万年前的巨响。
科普长廊里,人们都安静了下来。图文并茂的展板讲述着洞的故事,而眼前的奇观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对老夫妻互相搀扶着,一块展板一块展板地看;几个学生争执着地质变化的问题。在这儿,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和天地对话。
看见朝阳关的亮光时,才知道两个钟头就这么溜走了。回头看看来路,像做了一场梦。洞里的时间好像被拉长了,又被压缩了,说不清道不明。出洞时,阳光刺得眼睛发疼,却又觉得格外温暖。
站在洞口发呆,忽然想明白了:隐水洞的美轮美奂,不单单是石头奇、水色美,而是它让我们看见了时间的模样。那些钟乳石一百年才长五毫米,却见证了多少地动山摇、沧海桑田。我们这一游,不过是时光长河里的一眨眼,却也因此多了几分重量。
回程车上,夕阳正好。有孩子窝在妈妈怀里睡着了,老人望着窗外出神,年轻人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味着刚才的地心之旅。
坐船、走路、乘小火车——三种游法,三种体验,倒像是人生的三种境界:有时候要顺势而为,有时候要一步一个脚印,有时候也可以借力前行。说到底,每个人都能在天地间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隐水洞的钟乳石还在长着,一百年五毫米,不紧不慢。它们静静地等着下一个千年。而我们这些过客,虽然只是匆匆一瞥,却在心里刻下了一道不会褪色的印子。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