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名家名作

桐城文化出世家 方门大义感四海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桐城市审计局 作者:方晋秦点击:2676

    “搜尽奇峰入画囊,龙眠归去有山庄;款题鸿寿初疑曼,话到桐城必数方。”这是当代知名作家黄苗子当年写给桐城画家方鸿寿的诗。桐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其拥有诸多世家望族密切相关,而桐城方氏更是宋末元初入籍桐城以来,影响十分巨大的文化世家。近代学者梁实秋曾感叹:“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也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可以说,桐城方氏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在未来社会是不可能出现的了。”台湾学者高阳则进一步指出:“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为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更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作为桐城桂林方氏后人,我们在引为自豪的同时,更应该讲好祖先的故事,从中汲取力量,团结大家敬宗睦族爱国,不断弘扬桐城历史文化,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注入新的能量和源泉。

    建桥让地申大义,忠厚书香凤仪坊

老东作门

    “六尺巷”故事,可能妇孺皆知,然而桐城桂林方始祖自宋末元初入籍桐城城区后,热心建设桐溪桥,并割让宅基地让给学宫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可能知道的就不多了。

    据康熙桐城县志和桐城桂林方氏宗谱记载,桂林方氏先祖为江西上饶人,由广信迁居今之鄱阳,宋时迁至皖南休宁,宋末迁至今贵池之池口镇,宋末元初,方公德益举家从池州池口北迁桐城县县城凤仪坊时,已为桐城显族。当德益公看到县城依龙眠山、跨龙眠河,每到梅雨季节山洪暴发,龙眠河上的简易木桥就被洪水冲垮,民众渡河极为不便,就慨然捐资修建了一座石桥,即今天龙眠河上的紫来桥,当时称为桐溪桥,他的义举受到邑中士绅和百姓纷纷称赞。

老桐城城池

    不仅如此,只要是有益于公益的事,德益公都当仁不让。桐城于元延佑元年(1314年)在紫来桥东建文庙和学宫(后迁至现址),当时方公德益让出居地一半,拓宽通向文庙和学宫的街衢,可谓开了桐城史载“礼让”之先河,更有后来的六尺仁巷之佳话。此外方公德益还重视子女的教育,注意培养下一代读书。其子方秀实、孙方谦、曾孙方圆都熟读经书。第五代孙方法,专治《尚书》,“务以儒术亢宗”,乡试中举。方法长子方懋,有五子,依次为廷献、廷瑞、廷辅、廷实、廷璋,“训诸子厉学”,家教甚严。据《桐城耆旧传》说,邑人史仲宏,与方懋为昆弟之交。一次,史到一友人家,看到其子弟聚众赌博,他摇摇头;转到方家,见西厢纺绩嗡嗡,东厢书声琅琅。两家气象大为不同。他说,“方家子孙将来必定有出息。”一语成谶。几年后,三房方佑(廷辅)成进士,六房方瓘(廷璋)中举。方懋在县城择基建房,袭其先祖方法官职名,称“断事坊”,宏丽壮观,甲于全县。邻里祝贺,都监王瑞(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部长、属朝庭命官)登门道喜,题辞“桂林”,悬额门上。科举及第古称“蟾宫折桂”,此乃赞美并祝愿方家“人才辈出,折桂如林”,“桂林”遂成为桐城桂林方氏之荣誉族徽一直延续至今。

    仗义疏财济苍生,忠魂赤胆感天地

    桂林方氏三世祖方谦,家道殷实。有一年遇上春饥,饿孚遍野。他疏财仗义,发家谷赈灾,按口授粮,每人一份,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有人在混乱中三次冒领,他发现后,揪住这人不放,责令剃去其眉毛,以示惩戒。至今桐城还有民谚,责贪便宜的人为“小时候没剃好眉毛”。

    十一世“明善先生”方学渐用毕生精力,研究“性善”的学问和“致良知”的路径,力图从理论上揭示“心学”的真谛,并在桐城北城龙眠河畔构建“桐川会馆”,首开邑中设馆讲学之风。《桐城耆旧传》说方学渐以布衣主讲坛席二十余年,门下士数百人,每次坛会开讲,可谓是“生徒云集,坐不能容”。其族弟方学华则也积极践行善学,开馆授徒,接济学生无数。他“性古直,好施与,凡己之所有,人善之即赠而不吝。由是家中落”。行善而不惜倾家荡产。

    十八世方秬森,是清代桐城县首富,号称“双百万”。在江苏、安徽有农田30万亩。他的庄园小李庄,宏伟壮丽,全县无人不晓。但他富而好施,开设多所义仓、义塾,又在皖江、内河设红船(救生船)、义渡。 嘉庆、道光年间,水旱成灾,他捐钱1.4万贯、田租五千石赈灾;又捐粮二千石,作为义学资金。其子方锡庆退休还乡,增置义田义塾,积极从事赈灾急难事,屡费数千万金。还“环宅圩池种莲数十顷,岁饥,纵饿者掘藕食之”。这个方法极好,既救济了灾民,又维护了灾民的尊严。

    二十二世方履中,出资在县内办育婴堂,广收弃婴,救活了不少婴儿。又在沿江彭泽、东流、望江、乌沙等地开发芦苇荡荒场,招工垦荒十万亩,移民数万人。据说乌沙的驻驾,原来有很多芦苇荡,荒无人烟,方履中创建民生公司,招聘江北人开发,这些人后来就留下来了。至今这里还原汁原味地说着桐城、枞阳腔。 

    方志平(1916—2000),女,祖籍桐城人。桐城桂林方中一房后裔。抗日战争胜利时,出于爱国热忱,志愿赴台湾推广“国语教学”,以清除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影响。她初创复兴幼稚园,继创国语复兴小学,后创私立大华中学,并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1991年11月,发起成立中国人反独护国大同盟,任同盟主席。方志平女士,是一位心慈面善、精神矍铄的教育家.她外中和而内刚介,修养得力于儒教而操守近墨家,旧学根底深湛且锐意创新学.尤其她那一腔拳拳爱国热忱和报国之情,更是令人敬佩。她在台湾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寒来暑往,凝炼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爱国情结. 身在宝岛,心系故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就竭力要求回乡探亲祭祖,面对台湾当局当时的“三不政策”,她大声疾呼:“我的根在大陆,在安徽,在安庆,在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方苞是我的先祖,我要回乡祭祖访亲,天经地义!”她道出了广大台湾同胞的心声,影响深远,一时传为美谈。1993年5月,78岁的方志平毅然捐出自己的养老金港币100万元,她的儿子方海龙博士、儿媳武大筠博士亦慷慨捐资50万元港币,用于桐城县高级职业中学易址重建工程,建成后更名为望溪高级职业中学。

文章巨族“桐城派”、诗礼之家桂林方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启迪借鉴之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前“三祖”戴、方、刘,从未以“天下文章在桐城”自居,姚鼐更未明确言“派”。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 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方苞,他是桐城桂林方中六房十六世(1668—1749年),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人,祖居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他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44岁因受乡先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而入狱,经大学士李光地等人营救,得以赦免出狱。方苞在清代乾隆时被誉为“一代文宗”,桐城派的创始者。他首创的“义法”说,被视为“凡文之愈久而传”的根本法则,是集古今文论之大成”。“义法"说,是方苞文学理论的核心。 他在《又书货殖传后》文中说:“《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变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这里的‘言有物’,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反映客观现实。戴名世在《答赵少宰书》,曾明确指出:“今夫立言之道莫著于《易》, 《家人》之《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戴名世和方苞先后同样说“言有物”, 又均以《易》为根据,充分说明方与戴的文学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方苞的“言有序”,指文章在艺术形式上,要结构井然严谨,行文清真雅洁。清初文坛的特点是“重道轻文”、无病呻吟和摹拟剽袭,方苞一扫“臭腐”,以“言有物”、“言有序”为主要内容的“义法”说,总结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历史经验,极大地促进了清初古文的发展。

    方苞是”桐城派”开山鼻祖,文重百代。“南山集案”后,方苞否极泰来,蒙恩以白衣入值南书房。身为皇上近臣,他不矜不骄,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怵惕谨慎,清白做人。乾隆初年,全国多地遭水患旱灾。当时朝廷机构重迭,官员不务实际,赈灾行动迟缓。按照旧有惯例,上报灾情必须等到八九月之后,受灾百姓从早晨已经等不到晚上了,可官员上奏再得到救灾命令,动不动就要经历十天一个月。方苞据此实情上书说:赈济灾民应该预先有所准备。夏末秋初之时,是发大水还是干旱,已经能看到十分之八九了。请求今后遇到水灾旱灾,五六月份就按实情上报。皇上发到有关部门商议,都认为五六月份报灾考虑到虚浮不真实,最终不了了之。尽管赈灾之事未能像方苞所想地那样得到落实,但从此件事情上体现方苞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的心情和敢于为民请命的清直才气概。

方苞像

    桐城桂林方一族这样的世界级名人除方苞外,还有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中一房十四世)、“一代大哲”方东美(中三房二十三世)。从桂林方氏“一本堂”里走出了无数个名人,创作了无数鸿篇巨著,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光辉而悠久的历史,为中华的振兴与繁荣,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是诗礼之家、文化之家。方以智对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均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类。他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方以智著书除《通雅》《物理小识》《药地炮庄》已收入《四库全书》外,《通雅》一书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就已经传到日本、朝鲜等国,还著有 《切韵声源》《浮山文集前后编》《五言古诗》《学易纲宗》《诸子燔有》等五十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其做分光试验比牛顿要早30年,还曾与西欧传教士利玛窦辩论过日地中心距离,以非凡的智慧指出利玛窦的讹误。他的学术成果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他的文章成为桐城派的先河。世人无不被方以智的奇异之才、坚守民族气节、不畏强暴淫威的品格所折服,特别是他那“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的豪气凌然,更是令世人五体投地。



方以智及其故居

    方苞开辟一代文风,方以智高擎学术旗帜,而方东美则领袖群儒。方东美(1899—1977),原名方珣,安徽桐城人,3岁始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气氛中长大”,14岁入桐城中学,与后来在美学、文学批评方面卓然成家的朱光潜先生同学。18岁时考入金陵大学预科第一部,19岁升入文科哲学系。1921年赴美留学,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土学位。1924年回国,任职于武昌高师。1925年应聘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教授,学校几经更名,几易校长,方东美一直执教于中央大学,1948年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78岁由于癌细胞扩散住院,口述遗嘱,捐赠全部藏书,并嘱家人及弟子,“从家里换着衣服,送到火葬场把它烧掉……一切都清清爽爽的结束。”要求家人将其骨灰洒海峡与金门之间,以表怀大陆之意。现金门尚有“东美亭”,亭内有方东美先生浮雕,直对大陆河山。

    方东美先生毕生精研哲学,在国际上声誉极高,被称为新儒学“一代大哲”。在中国现代哲学家中,他是一位独具一格的人物。他深入中西哲学的堂奥,融汇百家,又最终回归于中国文化本位,并创造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哲学系统,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折指点了一条新路。其中文著作主要有:《生生之德》《人生哲学》《科学哲学与人生》《中国人生哲学》《先秦儒家道家哲学》《中国大乘佛学》《华严宗哲学》《宋明清哲学》《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方东美先生讲演集》《新儒家哲学十八讲》等14本哲学著作,华采智慧、丰赡秀美。“有人认为方东美哲学尚未形成系统,我认为方东美哲学是完整的系统,而且是基于易经哲学而发展的具有相当完整性的哲学系统。”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哲学教授成中英在题为《方东美先生哲学的本体诠释》的论文中,对方东美哲学思想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孙智燊指出,以前方东美著作在中国内地出版不多,直到2013年才有中华书局“方东美著作系列”14册问世,因此内地学者接触“方学”“乃极晚近之事”。他认为,“方学”在内地“方兴未艾”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晚年方东美

抚今追昔立自信,凝心聚力续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如今桐城文化研究日趋升温,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而以方以智为代表的桐城方氏学派、以方苞为代表的桐城文派、以方东美为代表的新儒学,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显学。桐城,是中国第二大文化世家的故乡,理应更加重视对好家风、美德、先人名人的名史轶事的大力弘扬。

    近年来,桐城市坚定地推进“文化强市”战略 、号召招商引资,加快桐城“双复”工程建设步伐大好形势下,进一步整合三街一巷、桐乡书院等人文资源,把文化产业作为推进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纽带,使当地人文特色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在此背景下,桐城市修复了文和园、六尺巷、张秉文墓、余珊墓等历史遗产;“桐城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桐城的形象,为今日之文化桐城增添了新的自豪和荣耀! 如果再积极促成和修复桂林方氏在桐城的有关标志性历史遗存,如桂林方氏“一本堂”(包括善庆堂、翕乐堂、孝节祠、贞姑祠、清静斋、光启堂等)进行修复和保护,必将达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好效果。众所周知,桐城桂林方“一本堂”宗祠原址在老城与“桐川会馆”相连,加上附近的忠节祠(祀断事公)、凤仪坊、桂林坊、方以智故居(廷尉第潇洒园)、方苞故居(方大美桂林第)等一同整治,建立桂林方氏文化园或陈列馆,而与方氏宗祠相联系的桐川会馆、方以智故居、方苞故居、凤仪坊桂林坊牌坊的修复,可以使这类景点集中连片,桐城文化旅游就会因此更加“既有说头,又有看头”了,可以构成一个历史建筑群,堪称中国文化世家绝唱的桐城桂林方氏这些历史遗产,必将成为凝聚世界各地方氏和吸引游人的亮点,形成安徽省最为厚重的文化地标,是“名人故里游”精品景点之一;桐城桂林方首迁地标志“凤仪坊”牌坊、桂林方氏宗祠“一本堂”以及“桐川会馆”、桂林方氏“桂林坊”系列科举牌坊,都是桐城桂林方氏故里的重要文化符号,让有着割不断桐城情丝的桐城桂林方后人,不仅可以为桐城的建设添砖加瓦,还可以在魂牵梦绕祖先的故里,追寻祖先的足迹,怀想祖先的荣光,鼓舞奋发的斗志,激起续写辉煌的激情和力量!对上述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无论是对封建社会基本单元内人文状况的研究,还是对当地民俗、民情、民风的发扬光大,无疑是提供了活标本、活化石。

    附:桐城市“三街一巷”保护、整治与利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东大街、北大街、胜利街与南大街片区,总建设保护面积约55.11公顷。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分为建筑遗产保护、分类整治;6处展览馆、2处开放空间建设;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交通建设工程;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其中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对项目区域给排水管线、电力管线和通信管线等进行改造。项目建设总工期为3年,总投资为64470.75万元。北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恢复建设内容包括:东大街、滨河巷、大常家弄、小常家弄、倪墩北巷、东南巷、小北巷共7条历史街巷,施家大屋、马氏济生堂、韩悦来杂货店、方大顺米行共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恢复建设内容包括: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明代县衙、钱家大屋、左家大屋、左简成大屋等6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讲学园展览馆、张氏贤良祠展览馆、先贤祠展览馆、名宦祠展览馆、姚端恪祠展览馆、理学祠展览馆6处文化展览馆的建设,桐城中学文脉游览区、北大街南侧入口2处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恢复建设内容包括:胜利街、欧家巷、光荣路、小花园巷、南昌路、西后巷、宗伯第巷、六尺巷、西辕门共9条历史街巷,吴越故居共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尺巷、宰相府遗存、叶书典南货店、九间楼、汤世杰杂货店、王叙文慎记钟表、镶牙局、陶长春药店、程和祥杂货店、程建华旧宅共9处文物保护单位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恢复建设内容包括:南大街、西横巷、和平巷、南后街、添家弄、小河巷、光明巷、小河街共8条历史街巷,凤仪兴商号1处文物保护单位安徽桐城六尺巷片区(含宰相府、吴府)恢复和修缮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文昌街道办事处胜利居委会,项目总控制占地面积50800平方米,建设保护地段为六尺巷片区,由六尺巷、张氏宰相府、吴氏府邸、勺园以及吴越故居等组成;总建筑面积32350平方米。项目建设总工期为5年,总投资为39965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六尺巷: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张宰相府展览馆: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00平方米;吴氏府邸展览馆(含游客投资中心)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勺园九间楼景点: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六尺巷客栈: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附属配套大巴车停车场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