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基于审计视角“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审计作者:王国清 陈氩宇点击:4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地区之一,南京于2016年12月启动 “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2018年,南京市审计局对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重点调查了发改委、政务办、编办等12个部门。从审计调查结果来看,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显著,“不见面审批”为老百姓办事提供了便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助推改善营商环境,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南京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以“放管服”为核心,以权力清单为基础,以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为重点,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为支撑,采取线上办事为主、线下办事为补充的新模式,“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便利,有力促进了南京市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显示,南京营商环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列第11位,比上年提升两位。

  一是推进落实“一张网”建设成效显著。在省内率先上线市级政务服务旗舰店,完成政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升级改造,形成覆盖市区两级的“一站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按照“三级四同”(省市区三级,名称、编码、类型、依据相同)的要求,市区共梳理完成权力清单6.6万个,实现权力事项标准化和内容在“一张网”公开;2017年9月底完成江苏省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的目标要求,实现审批结果快递送达。2017年,政务窗口办件平均用时4.1天,非常满意率高达96.5%。2018年企业网上登记达98%。

二是“不见面审批”效能提升明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通过外网申请、内网审核、内外网数据交换并反馈审批结果,实现全程不见面登记,新开办企业更加便利;2017年6月,不动产登记平台上线,提供“一次排队、一窗受理、一键缴费、免费快递”一条龙服务;出台《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限期完成实施方案》,优化压缩施工许可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扩大企业注册登记手机客户端受理范围,降低准入门槛,激活市场活力。2017年新注册成立各类企业8.3万户;2018年上半年新设立市场主体10.5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设立市场主体854户。

三是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实现初步汇聚和应用。编制《南京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筹划市政务大数据中心拟建设项目和数据资源需求,推进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建成数据共享平台,已实现23个部门32个子系统接入;积极利用共享数据为各部门提供服务,如每月向人社部门提供低收入人口数据比对结果,全年共比对数据达2万余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责交叉,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目前,南京市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的有政府办公厅、政务办、市发改委、编办、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传统的条块管理模式导致多头管理、工作交叉、权责不清的现象仍然存在,虽然建立了一定的统筹机制,但多头管理、工作交叉、权责不清现象仍然存在,尚未真正做到统筹全市大数据的规划、管理、开发和利用。相比而言,上海、杭州、广州、贵阳、沈阳等城市相继设立专门的大数据管理局,对全市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其中杭州市数据资源局、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均为正局级政府组成单位。

(二)数据共享不充分,开发利用不足。在数据共享上,目前南京部分市级自建业务系统已与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对接,但国家和省建的业务系统及其他市建业务系统未纳入共享平台,降低了审批效率;共享平台的数据信息不完整,如电子证照缺少结婚登记信息等,不能满足政务服务的需要。在数据开发利用上,虽然建立了政府数据开发平台,但是开放的数据十分有限,且实际可利用的不多。另外,南京于2014年启用数据交换平台,目前共有26家单位通过该平台进行数据交换,但各单位对数据资源的整合、挖掘、利用程度不够,未能真正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相比而言,深圳的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开放了35个部门、10个区级政府涉及民生服务、教育科技等14大类的1243个数据目录,开放数据总量1.09亿条,开放数据接口988个,累计被调用150多万次。

(三)政务服务事项库不完善,“全程网办”发展不平衡。截至审计期间,南京市88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中,尚有426项无法在线办理,占总数4.84%;478项没有事项编码,占5.43%;48项的编码、名称、设定依据不一致;还有202项不在江苏省政务服务事项库中,无法在“一张网”上公开展示和在线受理。市本级和各区之间“全程网上办理”发展不平衡。从政务中心集中办理情况看,截至2018年9月26日,开展较好的秦淮区、南京经济开发区全程网办比重分别达96.15%、95.90%,而市本级、玄武区全程网办比重分别为75.87%、75.10%,有待提高。

(四)政务信息系统应用整合不到位。一方面,一些部门的业务系统没有覆盖到各区,影响网上办理效率。如某区环保局因市环保局业务系统尚未覆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仍要通过纸质件流转办理。另一方面,系统应用存在梗阻。一些部门对审批事项全程信息化应用不积极,仍在采取传统录入方式推送数据,审批档案以纸质为主,缺少电子留痕,网上政务大厅设置也不科学,用户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五)政务服务效能与群众期望还存在差距,网上政务大厅设置不够便捷。审计人员在政务大厅向办事个人、企业发放120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65%的受访者对“不见面审批”改革成效比较满意,但还是习惯到政务中心柜台办理;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未听说过“不见面审批”,在政务大厅办事往往要跑两次或两次以上,主要是因为审批部门多、环节多,报送材料复杂,事先没有查询到办事流程,所需材料或查询到的信息不准确等。

三、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机构设置,建立市级层面的大数据管理局。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归并市政府办公厅、市经信委、市信息中心等部门相关职能,在市级层面成立统一的大数据管理机构,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管理,政务服务数据的归集、共享、应用,以及政务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支撑、运维管理等纳入其职能,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推动完善 “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制度规定,以制度保障“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推动打破“数据孤岛”和部门壁垒,促进数据的集聚、共享与应用,让数据创造价值,实现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赢”。

(二)搭建政策服务平台,有效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南京出台了《南京优化营商环境100条》,而打通“难点、痛点、堵点”的关键在于责任的落实、政策落地。审计走访发现,中小微企业对政府的相关政策并不十分了解,政策未发挥最佳效应。建议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建立“互联网+创客”政策服务综合平台,政府部门及时在平台上发布、解读最新政策,与企业互动交流,帮助答疑解惑,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企业的感受度、获得感,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创新创业。

(三)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合理考评机制。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针对难点、堵点问题细化任务分工,落实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工作统筹;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绩效考核,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研究分析企业、群众的意见建议,细化考核指标,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问责追责;引入第三方评估,让市场主体评价服务绩效,倒逼政府自身改革。

(四)加大数据开放力度,提升数据共享和运用水平。政务数据的共享不仅能有效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能避免政务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与闲置、浪费,还能有效增强政府行政公开化、透明化。在保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政务数据开放力度,面向社会逐步开放交通、商事服务、社会信用、社保、健康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政府数据,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全过程信息服务。

(五)优化审批流程,深入推进完善“一张网”建设。坚持用户思维,紧扣用户需求,推动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优化并联审批流程,实现并联审批事项协同办理、全过程留痕。细化不见面审批标准,梳理规范审批事项清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不见面审批改革的认知度。在市级层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快推进部门业务系统向区级延伸覆盖。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