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浅析审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湖北省孝昌县审计局作者:肖继林点击:656

为了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形成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建立具有审计职业特点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体制。对基层审计机关而言,改革的主要精神就是省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审计职业化、审计全覆盖。人财物统一管理为实现审计依法独立,有效监督提供了保障,为审计全覆盖打下了基础,创造了外部条件;审计职业化是建设高素质队伍,全面提升审计能力的基础,为全覆盖提供了内生动力;推动审计全覆盖是为了发挥审计作用,完善国家治理。人财物统一管理、审计职业化、审计全覆盖三者之间是层层推进的关系,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审计监督,实现审计全覆盖,推进完善国家治理。改革给基层审计机关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但是,面对审计体制的重大变革,基层审计机关暴露出很多问题,可能成为阻碍着审计改革事业的相关因素。因此,必须正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为审计事业新发展扫清障碍。本文围绕改革的三个重点,结合基层审计机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一、人财物统一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省以下人财物统一管理是审计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通过改革,解决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独立性的问题。但很多基层审计人员对这场变革缺乏正确的认识,进而产量思想上的迷茫和观望情绪。

1.存在认识误区,将人财物统一管理理解为审计垂直管理。在基层,很多审计人员,将人财物统一管理理解为垂直管理,导致出现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人财物统一管理加大了审计权力。他们认为,审计垂直管理,脱离了当地政府的领导,审计揭示问题更有力度,问责更严厉,整改也更彻底,审计权力也随之加大。这种认识,偏离了改革的初衷,忘记了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是为了完善国家治理,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意味着审计更加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领导,审计体制改革是要更好的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把改革功利化,认为审计权力会加大是认识上的重大错误;二是认为人财物统一管理,审计职能会被削弱。少数审计人员认为,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审计人员是政府的内部人员;改革后,审计人员不再是政府部门的组成人员,是外部人员。在新形势下,政府安排工作任务时,信任程度会降低,一些重要资金、重大项目、重点领域会有意识地避开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的部门延伸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等都会受到影响;在审计查出的问题时,政府也会偏袒政府的内部人员,削弱了审计的职能的作用,降低了审计权力;三是认为个人待遇会提高。在基层长期从事业务的审计人员,尤其是一些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审计人员,更是对人财物统一管理充满期待,希望改革能提高个人待遇。

2.存在等待观望情绪,缺乏创新的动力。因为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审计人员在改革初期,选择等待观望,希望他人先闯先试,然后自已跟着干。有这种想法的基层审计人员,忘记了改革的初衷,人财物统一管理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基层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问题,基层审计机关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基层审计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在改革进程中,先行先试,把改革赋予基层审计机关的“红利”用足用好。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基层审计机关缺乏独立性,很少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开展审计工作。当地的一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无暇顾及。审计制度改革为基层审计机关关注身边的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基层审计机关应该把握机遇,每年选择一至两个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让审计工作更具体,更接地气。关注民生是基层审计机关的现实需要,很多资金和对象,只有基层有,上级机关没有,如新农合资金,农机具补贴资金,乡镇卫生院等,这些资金和对象很多,但却很少审计,脱离了基层的实际,也不符合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在审计创新方面,基层是有发展空间的,也是有现实需要的。

二、审计职业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审计职业化是指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审计环境,审计管理和质量控制共同构成了审计职业化的主要内容。审计环境,是审计职业化的外部条件,包括政治及法律制度环境等;审计管理,是连接审计内外部条件的枢纽,涉及如何对既有的审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包括审计人力财力资源管理等;质量控制,是审计职业化的内部条件,主要指如何对审计业务进行把控,保证专业性和有效性,包括审计资格准入,内部控制制度等。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环境、审计管理、质量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越位和缺位问题并存,审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越位。双重领导体制下,留下很多不适合审计发展的旧制度,有些制度规定明显超越审计职权范围,审计机关不愿执行又不得不执行,如“建设工程拦标审计”、“政府投资审计全程跟踪管理办法”、“项目前期审计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既有利于政府加强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也促进了审计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这些管理制度中,审计履行的职责不是监督而是管理,审计工作明显越位。基层审计机关的这种越位现象很普遍,很多审计人员常年参与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如:上级检查前的本级自查,财政收入的督办,甚至是招商引资等,都要求审计机关参与,极大的消耗了审计的人力资源。审计的前期参与给后期的审计监督留下隐患,当审计查出问题时,被审计单位会推脱,说是前期审计的要求,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审计机关经常面对前后矛盾的尴尬局面;二是制度缺位。首先是审计计划管理制度的缺失,基层审计机关常年忙于审计,但自己能决定的审计项目很少。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无法根据形势需要确定自主审计项目。另一方面,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矛盾突出,容易导致为完成任务而走过场。其次是审计保障制度的缺失,法律规定审计机关有权对所有财政资金进行监督,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监督单靠审计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有些直管单位和强势部门,审计机关很少审计,造成审计不公平的印象。第三,审计成果转化管理制度的缺失。审计成果转化是审计价值的体现,也是审计职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审计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如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情况上报等,相关制度缺失导致审计成果转化不畅现象时有发生。

2.用行政管理代替业务管理,审计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管理有自身的规律,简单套用行政命令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对行政命令式管理,审计人员有时积极执行,有时也消极应对,查出问题来了是能力,查不出问题来,是被查单位管理规范,本身就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式管理是无效的。在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模式下,一是安排审计工作不顾审计人员的实际状况,超负荷安排审计工作任务。如有的基层审计机关只有二三十名审计人员,半年内却需要完成30多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二是在审计过程中,面临着党政领导的行政干预,影响审计的的独立性。三是审计结束后,对待审计报告中所揭示的问题,被冠以“为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之名,存在有选择处理或者违规从宽处理等问题。

对审计业务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同样以行政代替业务。如“进人不考虑进入人员的专业问题。只要进入审计机关,就可以从事审计工作。”“审计机关的业务技能,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职称再高也不能与工资挂钩。”在职务晋升时,领导为了平衡,更多的考虑乡镇的领导回机关任职,而不是审计机关中层干部的提拔,这些乡镇领导到审计机关后,在分管业务工作时,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这种管理背景下,不可能有审计的规范化标准化,更不可能有审计的职业化。

3.用经验代替规范,用习惯代替标准。它是基层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大顽症。基层审计机关业务人员少,是一个现实,审计对象也很有限,经常出现这样情况,一名业务人员连续几年审计同一家单位,审计人员和被审单位很熟悉,所以再次审计时,既不做审前调查,也不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完全凭经验审计。这种审计,是典型的经验主义,基层群众用一句很经典的话形容这种经验式的审计,叫做“年年审在老地,问题还是老模样”。在基层,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审计业务人员,不会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他们在工作中,习惯用手工查账的方法。手工查账的方法适用一些资金量小,业务简单的单位,当面对资金量大,业务复杂的单位时,习惯式的审计方法很难满足审计要求。

三、实现审计全覆盖方面存在的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审计监督,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不仅要实现审计对象的全覆盖,更要讲求审计作用的全覆盖。在基层审计机关,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审计工作新任务新要求,突出表现在:

1.审计计划统筹机制仍未建立。基层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时,一是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计划制定本级工作计划,在审计机关,审计业务是以上级领导机关为主的,服从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指挥。二是根据当地党委工作安排,制定审计工作计划。主要是经济责任审计,在“凡离必审”的制度规定下,只要是当地管理的干部,离任时,都必须进行审计,所以离任审计任务很重,尤其是换届年,离任审计的任务更重。三是根据当地政府的工作安排,制定本年审计工作计划。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中最多的就是投资审计。在基层,政府不相信中介审计机构,只相信审计机关,只要是重要的投资项目,都安排审计机关审计。随着审计作用的加强,审计在政府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临时交办的事项也越来越多。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本来就少,基本上没有能力和精力安排自选工作任务,审计全覆盖在目前体制下很难有大的作为。

2.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审计能力,还要有善于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能力。审计工作结束后,更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促使审计成果转化。通常我们说,审计人员要会查账,会说话,会写文章,这是审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在全覆盖背景下,这种素质变成一种现实需求,全覆盖意味着工作任务更多,接触对象更多,总结汇报更多。需要审计人员有较高的综合能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审计工作任务。从基层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看,其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全覆盖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3.审计技术不能满足全覆盖的要求。从基层审计机关实际工作看,很多单位还是手工账,计算机记账还没有普及,少数单位才有业务数据,数据库系统在基层适用范围较窄,这些客观原因阻碍了审计技术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单位虽然引进了计算机技术人员,但这些人员不懂财务,不懂会计,法律法规知识欠缺等,在审计中很难发挥作用,造成了计算机与财务审计的脱节,无法融合,影响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4.审计作用没有有效发挥,阻碍了审计全覆盖的顺利推进。审计的作用对推进审计全覆盖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找出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促进被审单位整改,建立起自身“免疫系统”,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但是,审计的这一作用没有有效发挥,一些单位屡查屡犯,需要审计力量对其跟踪监督,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二是审计处理处罚不到位,没有形成审计威慑。通过审计,揭露问题,严肃处理,严肃追责,不仅对被审计单位有威慑作用,对没有审计的单位也有威慑作用,在高压态势下,促使没有审计的单位主动加强管理,减少违规违纪行为。但现实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偏软,威慑作用没有有效发挥,需要不断地将有限的审计力量投入到没有审计的单位,消耗了审计力量。三是审计服务宏观管理决策的作用不到位,影响了审计全覆盖。审计结束后,由于审计人员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对审计成果进行分析,提供的“产品”缺难以进入领导视野,提出的审计建议难以上升为领导决策。计划统筹,人员素质,审计技术,审计作用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制约基层审计全覆盖顺利推进的重要障碍。

四、对策与建议

原审计长刘家义曾指出,体制改革不是审计系统机构升格,编制增加,待遇提高,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审计体制改革,针对并为了有效解决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提如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对上负责,向下延伸,强化人才物统一管理,为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独立性保障。

1.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改革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加强学习是提高认识的最有效途经,学习《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十八届届四中全会关于审计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学习审计署领导关于审计工作所作的重要论述。通过全面学习,准确把握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目标,改革的意义。只有准确把握改革的精神实质,才能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增强改革的信心,提升先行先试的主动性。

2.建立审计管理跟踪检查督导机制,制止乱作为。一是进度报告制度,审计组进驻后,要定期要向上级审计机关报告工作进度,将审计的范围、内容、疑点、问题如实报告给上级审计机关;二是跟踪督导制度,派驻审计质量监督员,直接到审计现场,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既帮助审计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对审计人员加强督导,促使审计人员努力工作。三是审计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审计进度、审计重点、审计成果,增加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工作压力,将质量控制在审计现场。四是考核评比制度,审计项目结束后,要对项目进行考核评比,落实奖惩,通过考核评比,激励审计人员把工作干好干扎实,从根本上解决“审”“报”分离和不敢干,畏首畏尾的问题。

3.鼓励创新,主动作为,让群众在安排审计项目时有话语权。基层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在内部机构设置上,可优先设立改革实验科(股),专门负责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问题,把只有基层有,而上级没有的资金和对象列为创新审计的重点。变审计任务为审计需要,让群众在安排审计任务时拥有话语权,让审计工作更能体现基层的价值和作用。

(二)优化审计环境,规范管理,强化审计标准,强力推进审计职业化,为审计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能力保障

1.建设审计职业化良好的制度环境。良好的制度环境是审计职业化的基础,基层审计机关在职业化过程中,需全力推进制度建设,最急需做的工作就是对双重领导体制下,制定的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区别情况,分类处理。对阻碍审计职业化发展的旧制度要坚决废止,对不适合审计职业化发展,又不违反审计制度要求的规定,重新评估后,逐步废止。在清理旧制度的同时,积极推动新制度的建设,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制定一些具体管理制度,然后制定系统性的制度,逐步完善。当前可以制定与审计管理相关的制度建设,如审计报告圈阅制度,审计情况反映签批制度,审计要情发布制度等,推动制度建设,有利于建设优良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审计职业化发展。

2.优化审计管理方式,坚持专业人管理专业事的审计管理新模式。要遵守审计管理的一般规律,在安排审计任务时,要充分听取审计机关的意见,量力而行;在管理审计业务时,要充分尊重审计人员的劳动,减少行政干预,让审计人员独立完成审计任务,作出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审计人员草拟审计报告后,审计机关要为其审计撑腰壮胆;领导也要有宽阔的胸襟,采纳审计意见,推动问责,让违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理处罚。

审计职业化对人的要求是复合型要求,抓综合能力要从人员入口抓起,把住人员入口关,将非专业人员挡在审计的大门之外;建立审计职称、资格、待遇相匹配的专业分类管理制度,鼓励审计人员通过学习,提高能力和水平,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

3.优化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立规范的、标准的、制度化的审计执行机制,推动职业化健康发展。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的行动指南,任何习惯和经验都不能替代审计准则。基层审计人员在审计质量更高的要求下,要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改掉不合适的坏习惯,用科学的审计方法指导审计工作,用准则来规范审计行为,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三)坚持规划引领,计划落实,长短结合,切实有效推行审计全覆盖。

1.全覆盖首先要做到规划可行。要对辖内的审计对象摸底,弄清整体情况,审计对象要准确,不能遗漏,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其次,将审计对象合理分类,按照资金总量,资金性质,确定审计的重点和频次,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审计。

2.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体现灵活性。基层审计机关被动的工作计划不适应全覆盖的要求,应增加其灵活性,年度计划与规划相衔接,在实施审计时,综合考虑审计规划的要求,将规划融入计划,力争在一个审计周期内完成审计全覆盖。

3.发挥审计作用,提升审计效能,减少审计压力,实现审计作用全覆盖。 一是审计的威慑作用,审计要有伤其十指不如断一指的勇气和决心,严格审计,严肃处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做到审计利剑高悬。二是建立人大领导下的整改问询机制。发挥人大在审计整改方面的作用,提升审计整改工作的力度,促进被审单位完善制度,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三是实行审计公开。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既要相信群众有能力监督被审单位,促进他们加强内部管理;也要相信群众的智慧,群众能创建最好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清除滋生问题的土壤,让审计工作不再“低效高能耗”忙碌就是审计全覆盖的最高境界。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