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5-11-11来源: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审计局作者:王莹 武彦荣点击:6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保障民生工程落地的重要职能。本文结合具体审计工作,从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趋势、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为优化基层审计效能提供参考。
一、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趋势
(一)民生工程占比持续扩大
县级投资集中于教育医疗、老旧小区改造、农村水利等民生领域。在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乡镇卫生院建设等民生类项目占比逐渐增大,需要强化对“最后一公里”资金落地效果的跟踪。
(二)审计方法突出技术运用
基层审计普遍采用“资料核查+技术分析”双轨模式。部分县探索将GIS用于征地拆迁审计,通过卫星影像比对识别虚报拆迁面积;借助BIM技术核验地下管网建设的材料用量,揭露隐蔽工程。
(三)监督模式从单一主体向协同化转变
近年来,部分县纪委机关与审计局建立线索双向移交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对于EPC、PPP等复杂项目,部分县通过购买服务引入造价咨询、环保评估机构,最大程度发挥监督合力。
二、县级审计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人力短缺与任务繁重的失衡
基层审计队伍中,财会专业审计人员占比较高,而懂工程管理、数据科学知识的审计人员相对较少。面对新兴领域投资审计任务,人员知识储备难以覆盖项目全要素分析需求,导致审计深度受限。
在平时工作中,基层审计骨干常被抽调至巡视巡察等专项工作,导致单位项目审计人员减少,人均审计任务较为紧张。
(二)数据处理能力薄弱
一体化审计系统、BIM建模工具、GIS空间分析平台等技术手段逐步下沉基层,但多数基层审计人员仅掌握基础办公软件操作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薄弱,BIM建模、GIS空间分析等专业工具使用存在障碍。
(三)审计整改跟踪机制不健全
实际工作中,部分问题因责任界定模糊导致整改滞后。基层人员既要承担监督职责,又缺乏必要的问责权限,陷入“有责无权”的执行困境。
三、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优化策略
(一)打造“一专多能”的基层审计队伍
通过业务培训及项目实践,培养基层审计人员工程识图(读懂平面图与工程量清单)、现场测量(使用测距仪与取芯机)、数据筛查(Excel公式与简单SQL查询)3项基础技能。
(二)构建“三方协同”监督机制
借助网络媒体平台、举报信箱等渠道,建立“审计机关专业监督+行业主管部门过程监管+社会公众参与式监督”体系,例如开通“扫码举报”平台,鼓励社会居民对民生工程偷工减料行为实时取证。
(三)制定分级分类监督制度
1.实行分类审计。对于投资额较大、群众呼声较高、涉及民生安全的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于投资额较小等常规项目,采用“资料预审+关键节点抽查”模式进行监督。
2.建立审计整改“三种清单”管理机制。如红色清单记录移送纪检监察部门的问题;黄色清单记录需行业主管部门督办的问题;绿色清单记录立行立改类问题,派专人负责,限期销号。
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优化,需要正视基层资源禀赋的客观限制,在技术应用上坚持“实用主义”,在队伍建设上注重“因地制宜”,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弹性空间”。通过在技术应用、队伍建设、制度创新三方面持续发力,护航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增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风险防线。
上一篇:浅谈“三服务”视角下审计机关办公室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