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审计局:抓好立项“源头工程”以精准谋划引领审计工作全程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5-10-15来源: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审计局作者:佚名点击:15审计立项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其精准程度直接关系到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审计监督的覆盖广度与深度,乃至最终审计成果的价值与影响力。审计项目的确定应建立在科学论证和审慎评估的基础之上,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项选题必须紧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聚焦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点。要将有限的审计资源优先配置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措施落实、重大公共资金使用、重大投资项目建设和重大风险防范化解上来,确保审计监督与宏观治理需求同频共振,切实发挥审计在推动政策落地、维护经济安全、促进深化改革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二是要加强沟通协作,科学评估风险。精准立项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之上。综合法规部门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强化对大政方针的研判分析,吃透“上情”核心需求;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业务部门掌握的“活情况”,摸清“下情”实践诉求,科学评估风险,精准立项。业务部门在日常监督中积累的线索、对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深度了解、以及运用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初步筛查结果,都是风险评估最宝贵的“原材料”。
三是要明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每一个审计项目都应有清晰、具体、可量化的审计目标。立项阶段需明确此次审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目标明确后,方能进一步梳理谋划审计内容、范围和方法,确保审计实施方案聚焦核心、路径清晰、资源集中,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泛化审计,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深度和精度。
四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审计效能。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综合法规部门在统筹项目计划时,必须充分考量各业务部门的实际承载力、专业特长和项目间的关联性。只有与业务部门就人员力量、时间周期、技术需求等进行务实沟通,才能制定出既体现战略重点又兼顾现实可行的年度项目计划,实现审计资源跨部门、跨项目的优化配置,追求全局效能最大化。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