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美文欣赏

临江楼:战地黄花分外香

发布时间:2025-11-24来源:福建省审计厅作者:黄庆平点击:11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汀江水在上杭城绕了个大弯,使得杭城有了“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的灵秀。淼淼汀江河畔的南门城墙边上,有一座临江而建的小楼。

历史注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小楼。1929年重阳节前后,毛泽东在此居住。正是这段岁月,让小楼被红色底蕴深深浸润——一位伟人、一首诗词、一条江河,共同铸就了它的闻名遐迩。

因工作之便,或单位组织现场学习或陪友探究历史或携亲参观,我已记不清来过多少次。每一次踏入,心灵都得到一次洗礼,都收获满心厚重。它既是一座红色丰碑,也是文人墨客汇集地。又是一年重阳佳节之际,我再度走进临江楼,在青砖草木间感受着临江楼的历史文化。

踏进临江楼外围墙大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江楼”的石碑赫然入目,国务院2013年5月公布的落款,标注着它的历史分量。二楼横梁上,书法家书写的“临江楼”三个楷书大字在白墙的映衬下显得特别醒目。走进一楼,大厅左侧墙上悬挂着一块临江楼简介的展板,介绍着临江楼的由来:临江楼坐落在上杭县城浮桥门东边,始建于清朝末期,建筑面积465平方米。原是杭籍商人开设的“广福隆”货栈,经营油、盐、米、豆生意。后因设为酒楼,又面临汀江,故改名为“临江楼”。此楼经1927年夏至1928年春改建成如今的三层楼房,其底层和二层走廊上方各有三个石砌藻饰的拱形廊檐,远远望去,宛如六个永不凋谢的花环镶嵌在屋前。

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想象着当年热闹繁华的情景,仿佛听到了那个时代汀江的喧闹声,百舸争流,号子震天。讲解员的声音又把我们拉回现实,端详着旧物件,听着讲解员细说小楼与伟人的过往,时光仿佛在此刻回溯。

1929年10月上旬,在闽西指导革命工作的毛泽东从永定来到上杭,与朱德、红四军会合,居住在临江楼。毛泽东到上杭城时,恰逢重阳节,正是金菊盛开的深秋时节。他站在临江楼上,面对滔滔汀江,寥廓江天,汀江两岸菊花正盛开,不禁豪情满怀,诗情勃发,吟诵出千古绝唱《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以其革命的浪漫主义豪情成为历代重阳诗词中最杰出的一首,不仅得到了公认的称颂,就连毛泽东本人也对它情有独钟。1962年他重新手书交《诗刊》正式发表,1967年这幅作品设计成邮票发行,流行全世界。

跟随讲解员踩着狭窄的木质楼梯而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是临江楼在轻声诉说着它的过往。厅堂的正中央有一张当年毛泽东用来开会的桌子和四张椅子,毛泽东在这里接见当地革命领导同志,指导他们做好地方政权建设,恢复各个群众组织,筹备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等工作。

二楼的东厢房便是毛泽东居室。里面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床、一张桌、一把椅子、一盏煤油灯而已。走出卧室,我们来到阳台,临江远眺,汀江水悠悠南流,对岸黑瓦白墙的民房倒映水中,近年来新修的绿道犹如一条彩带缠绕两岸,跑步、骑行、散步的人们在绿道上增添生活气息;向下而望,

有一棵大榕树枝繁叶茂,矗立在阳明门码头前。树下的石桌石凳依旧,见证着当年毛泽东与朱德曾在此促膝谈心、对弈论政。

临走时,秋风掠过江面,带来汀水的清润与淡淡的菊香。回望临江楼,白墙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那些镌刻在砖瓦间的革命精神,正如“战地黄花”的芬芳,在每一个前来的人心中,静静流淌,久久不散。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内审天地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