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美文欣赏

读陶铸《冬夜进石板河》

发布时间:2025-11-05来源: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审计局作者:朱春阳点击:6

“寇深日亟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 抗日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在转战途中挥笔写下《冬夜进石板河》,字里行间满是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壮志豪情。诗中提及的石板河,地处京山市罗店镇,这片浸润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曾留下李先念、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足迹,见证了鄂中敌后抗战的烽火岁月。

作为大洪山东南门户,石板河不仅是地理要冲,更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这条全长 50 余公里的河流,发源于素有 “边区小延安” 之称的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 —— 小焕岭,而后蜿蜒向东南流淌,串联起 “豫鄂边区政权首创地”“新四军五师诞生地” 八字门、“鄂中抗日领导中心” 丁家冲,最终经石板河老街汇入富水河。每一段河道、每一处沿岸村落,都镌刻着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自 1937 年起,石板河流域便成为豫鄂皖中原军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陶铸、李振华等革命前辈在此扎根,带领群众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1938 年 10 月,京山县第一支抗日武装 ——“京山抗日自卫队” 在此宣告成立,揭开了当地群众武装抗日的序幕。到 1939 年下半年,以丁家冲为核心,沿石板河向上延伸,逐步形成覆盖八字门、小焕岭、向家冲一线的抗日游击区,为后来李先念率部挺进鄂中、建立稳固抗日根据地筑牢了根基。

1938 年 11 月,陶铸奉命从宜昌出发,经石板河乡抵达丁家冲,全面领导鄂中敌后抗战工作。正是在这里,他触景生情写下《冬夜进石板河》,以诗明志,吹响了鄂中军民奋起抗敌的嘹亮号角。事实上,丁家冲的革命火种早在此前便已点燃:1938 年春天,共产党领导的应城汤池合作训练班第一、二期学员在丁家冲顺利毕业,全部加入京山抗日自卫队,成为后来抗日游击队的骨干力量。同期,党组织派遣顾大春等同志前往丁家冲,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并成立京(山)应(城)县委,为当地抗日斗争搭建起坚强的组织框架。1938 年 10 月武汉沦陷后,陶铸、杨学诚等领导的鄂中特委从应城迁至丁家冲,这里正式成为鄂中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1939 年春夏之交,李先念、陈少敏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抵达京山,支队司令部所属的医院、被服厂、《七七报》社等重要机关随即转移至丁家冲,为抗日武装提供后勤保障与宣传支持。1940 年春,豫鄂边区党委在丁家祠堂召开民主宪政促进会,来自 7 个县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抗日救国与根据地建设大计。自此,丁家冲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群众基础,成为连接京山、随州、钟祥等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联络枢纽,为鄂中抗日斗争的整体推进发挥了关键作用。

时光荏苒,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如今的丁家冲村,始终以 “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绿色理念、探索特色发展” 为导向,创新走出 “村企共建、生态立村、和谐共赢” 的发展路径,不仅让红色土地焕发新生机,更成功跻身 “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行列,驶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丁家冲村精心打造红色革命纪念园,先后建成陶铸雕像广场、红星走廊、村史馆等红色景点。墙面之上,革命口号铿锵有力;街巷之间,抗日壁画生动鲜活,浓厚的革命氛围扑面而来。村内保留的多处革命遗址,以及还原的军民携手抗敌场景,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都能沉浸式感受历史,在驻足凝视中重温那段烽火岁月。

穿村而过的石板河上,小桥桥头的 “红萝卜” 雕塑格外醒目。这尊雕塑背后,藏着一段温暖的革命往事:当年李先念在丁家冲建立抗日根据地时,物资极度匮乏,时常面临断炊困境,战士们正是靠着当地盛产的红萝卜(俗称 “水梨子”)充饥,才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如今,“丁家冲红萝卜” 已成功注册商标,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鲜的红萝卜不仅俏销京山本地市场,更成为承载革命记忆的 “红色特产”。

与丁家冲隔河相望的石板河村,同样在红色传承中书写着发展新篇。村里依托丰富的抗日革命历史资源,建成村史馆、红色心旅文化长廊等设施,通过实物展示、图文讲解等方式,让尘封的红色历史 “活” 了起来。近年来,石板河村深入实施 “红纽带” 党建工程,以打造 AAA 级景区和葡萄种植基地为目标,探索出一条 “党建红引领治理橙、带动产业绿” 的 “三色” 发展路径。如今的石板河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 “葡萄小镇”,更先后荣获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省级生态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等多项荣誉。

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像石板河流域这样的红色热土还有许多,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与热血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代代学习。历史是最好的 “教科书”,更是最好的 “清醒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深刻认识和平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更要将红色精神融入工作实践,以 “不惧艰难、奋勇拼搏” 的姿态,全力打造新时代 “审计铁军”,在新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与荣光。



上一篇:平凡的幸福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