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美文欣赏

敬畏食物

发布时间:2024-11-01来源:山东省潍坊市审计局作者:晏飞点击:16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敬畏食物的古诗词很多,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叙述,传达了古人对食物的敬畏之情,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以及每一粒粮食来之不易的理念。时代发展到今天,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敬畏食物仍然是中华儿女不可或缺的优良传统美德。就本人而言,对食物的敬畏有我人生经历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是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感恩。敬畏的是食物不仅让我的生命得以延续,而且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感恩的是每一样食物的来源都凝聚着他人背后的付出与努力。

儿时与美食相遇,让我留下无法释怀的印记。记得在安徽淮北地区的农村老家,每年的农历3月28至30日为集会日。刚满10岁的我与同村的伙伴去集市逢会,七十年代的农村集市类似现在的超市,不能说是琳琅满目,但农村所需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等基本上能够满足需求。而对我们这群身无分文的孩子来说,赶集逢会纯属是趁热闹,听书、看戏、赶场子……那个年代是我们与外界交流最为兴奋的高光时刻。中午到了饭点,跑了一上午的小伙伴们,又累又饿,比我大三岁的堂兄哥哥,带着我们几个小兄弟,来到一个露天大黑锅旁边,一个支架支撑着锅底,锅底下用木材小火慢烧,大锅里煮着猪肠、猪肚、猪心等等,小风一吹,赶集的人们很远就能闻到阵阵肉香。一个烧饼五分钱,一碗香得诱人的杂汤也是五分钱,对于那群孩子来说,确实是没有那五分钱。对领头的哥哥来说,怎么解决既不花钱又能解决美食给人带来的享受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围着锅台转圈。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哥哥为什么这样做,转了几圈以后,我突然意识到了哥哥的良苦用心,看到诱人的美食不要钱,闻到美食的香味也不要钱,转圈的目的就是为了闻到更多的香味……时间留给我儿时最真实的记忆,那就是对美食的渴求,藏在心底里的幸福,那就是能吃饱饭,穿上暖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道理那年那月虽然不懂,但珍惜粮食,渴求美食,却永远扎根在自己幼小的心底。

工作后与惜食者相遇,让我倍加敬畏食物。1996年夏,我在部队某部场务连任职司务长,有一天晚餐后,我和炊事班人员收拾完伙房卫生后,准备回宿舍换衣服,经过连队的锅炉房时,看到有一名陕西渭南籍的战士在锅炉房的墙角处抱头痛哭,走过去问起原因,他说:有人在连队盛剩饭剩菜的马桶里扔了两个馒头,想到自己农村老家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种植粮食,一年到头也不是天天能吃上全麦面的馍馍,看到这种肆无忌惮的浪费食物,一时心痛,竟不知不觉的流下了眼泪。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想起在军校学员队求学时,队长从马桶里捞出浸泡过馒头,当着全队学员的面一口一口吃光的情景,想起第一次探亲回到农村老家,母亲给我煮烂白菜帮做成汤喝的情形……一幕幕的场景让我下定决心,为部队厉行节约、后勤保障与管理等方面去做点什么……记得在制定连队食谱时,以适配和节约相结合,粗细粮搭配与科学营养相结合,在标准伙食费下,既要保证连队官兵吃饱吃好,又要保证高强度训练下官兵的身体健康;教育全体炊事人员从节约一滴水、一粒米和一度电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个节约细节做起,把节约成本与搞好伙食牢牢记在心里;实行“波浪式”的伙食管理办法,具体地讲,就是本周七天提高伙食营养,下周七天伙食营养平稳,像“波浪”翻滚一样,反反复复调足连队官兵口味。两年下来,为连队节约伙食费4.8万余元,节约粮食1.8万多斤,后勤管理五项评比总分全团第一。一念节约成就了连队,记得那个连队连续十几年未沾先进边,因后勤保障管理走在全师连队后勤建设先进行列,带动连队争创了先进。当年我本人也荣立了三等功一次,团里用现金褒奖“节约达人”500元。

敬畏食物,让节约意识成为习惯与自然,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更让我意识到了胼手胝足的艰辛与付出,清晰地认识到了每一粒粮食的珍贵,珍爱粮食、敬畏食物更是我人生经历中最大的收获。记得有一段时间,受西方饮食文化的浸蚀,丑陋而又扭曲的饮食观冲击着优秀传统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公款浪费”、“舌尖上的腐败”层出不穷……铺张浪费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毛泽东同志针对浪费粮食,杜绝各种形式各种目的的浪费行为,曾言道“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也曾表示,政府应当将浪费当成犯罪行为来限制;制止浪费,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惩治和遏制浪费陋习。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以及省市配套措施的实施,把公款消费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扼杀了公款吃喝与浪费现象。正风清源,时光回到今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节约粮食是美德,是素质,更是责任。敬畏食物,绷紧节约意识这根弦,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将节约粮食和敬畏食物践行到底!继承最优秀的中国饮食传统文化,让优秀的饮食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上一篇:记忆的那些年

下一篇:和合共生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