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美文欣赏

故乡的麦收情怀

发布时间:2024-06-21来源:湖北省宜昌市审计局作者:吴德纯点击:118

又是一年麦收时,我陪朋友一起来到了他江汉平原的老家,望着沿途涛涛的麦浪,不知不觉中我的思绪又回到那难忘的少年时代……

我的家乡在鄂西的一个普通小山村,属于丘陵地带,大部分是水稻田,也有部分旱田。冬季农作物,除了种上保证每家每户必要的食用油菜,山坡上种点土豆外,基本上以冬小麦为主。所以到了每年五月端午前,既是麦收的季节,也是中稻插秧的季节,故称夏收“双抢”。

我记得,小时候房前屋后种的全是冬小麦。所以,我对小麦生长的全过程很是熟悉。每年的冬播,是指立冬以后播种小麦,也包括播种土豆。小麦从每年11月中旬播种,到发芽出芽,除草施肥,再到抽穗扬花,灌浆成熟,麦穗由青到黄,最后到完全成熟收割,时间正好半年。小时候学校老师经常讲,城里孩子五谷不分,分不清麦苗和韭菜,把麦苗当韭菜,凡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是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的。

麦子的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它们不会害怕寒冷,也从不嫌弃土地的贫瘠,只要麦子的生命一融进土壤,它们便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是生根发芽。根,深植于土壤;芽,迎接朝阳和雨露;苗,面对寒风仍顽强生长。在冬天,麦子面对冰雪和霜冻,它们学会了忍耐、抗争和冷静,表现的都是坚强和快乐。它们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眺望着春天早一点点走近,阳光早一点点拉长。每年初春时节,正是麦苗生长的黄金季节,在我家乡,一眼望去,整个山乡满眼都是春色。麦苗一点点、一天天长大,到了4月底5月初,麦子开始成熟发黄,整个山乡像金色的海洋,滚滚的麦浪,在风中荡漾,它们快乐的在阳光下唱着自己的歌。一浪追着一浪,至今令人难忘。

到了麦收时节,学校会放几天农忙假,让学生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收割麦子。在七十年代,山区农村还非常穷,基本上没有机械,农村所有的农活都是农民肩挑背托,手脚并用,凭力气干出来的。麦收时节,差不多是农村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时候,但眼见马上就有新麦面吃了,家家户户都把伙食弄的很好,也是农村充满喜悦的季节,由于天天有好吃的,又不上学,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开心。

麦收时节也是我们南方一年中雨水最多的季节。所以当麦子成熟以后,生产队会抓紧时间进行抢收,一是麦穗成熟以后,太阳一晒容易枯黄落地;二是怕连阴雨,若几天连阴雨下了,麦子就可能在田里烂掉,甚至颗粒无收;三是中季水稻秧苗已经成熟,急需移栽,等田插秧。

麦收头一天晚上,父亲就会把闲置了大半年的镰刀一把把找出来,然后把它磨的锋利锃亮。麦收当天,天刚放亮,生产队长就会在喇叭里喊话;“天亮啦!要出工啦!”随后,男女老少都按照头天安排的收割计划,到指定的田块开始割麦了。只听见嗖、嗖、嗖的割麦声,社员们就像部队进入战场一样,和时间赛跑,和老天争夺粮食,不一会儿,一大片一大片麦子就齐整整地躺平了。

人工收割麦子是一件很苦很累的农活。麦收时节,气温都在摄氏30度以上,且太阳一出来麦田里热浪滔滔,加上割麦子又是力气活儿,下田几分钟,一般人都会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所以,社员们出门时大家都会提前准备好防嗮的衣物,头戴草帽,身穿长衣长裤,备足好茶水,将茶壶茶杯提到田间地头,随时补充水分。头戴草帽,一是遮盖太阳光,防止辐射;二是流汗了,可以将草帽折叠当扇子用;三是累了,可以将草帽垫地上随时随地坐下休息一会儿。身穿长衣长裤,一方面是防嗮,另一方面是防止麦芒弄在身上会过敏发痒。

我记得有一年麦收时节,公社漂亮的团委书记曹光玉大姐在我们生产队驻点,并吃住在我们家里。曹大姐见我爱劳动,特喜欢我。麦收那天,她让我随她一起出工,只见她头戴草帽,身穿一件白色长袖,脚穿白色球鞋,背上搭一条毛巾。不一会儿便满头是汗,随后衣服便湿透了。我看了心疼,忙说:您衣服全湿透了,就歇一会吧!她停了停手中的活路,把草帽摘下来,扇了扇风,对我说:“我是驻队干部,村看村,户看户,家家户户看干部,如果我一休息,群众也会懈怠下来。”听了书记大姐的话,本来还想借机也休息一会儿的我,也只好铆着一股劲继续投入战斗了。社员们硬是将这块田全部割完后,才去喝水休息。

在割麦的同时,生产队还安排了四支队伍进行相关后续工作。一支队伍是对割好的麦子进行打捆,一般会安排年纪大一点的老同志,或者是身体不太好的女社员;一支队伍进行搬运,将打捆后的麦子用钎担挑到路旁的板车上,然后拖到打麦场;一支队伍在打麦场对麦子进行晾晒,石磙碾压,后改为机械脱粒;还有一支队伍就是在麦田里检拾麦穗。由于麦子成熟后枯黄,太阳一爆嗮,加之社员们收割时的麦秆的震动,麦穗很容易掉落,为了保证颗粒归仓,低年级学生全部提着竹篮子捡拾麦穗。孩子们呈U字型,拉网式地一排排在田间捡拾每一根麦穗,一个个脸上晒得像抹了粉彩似的,满脸通红,但每个孩子都透着兴奋和幸福,因为马上就会有新的小麦粑粑吃了。

麦子打好后,生产队会将麦子晒干,迅速分给每家每户的口粮,留下种子外,剩下的全部由生产队组织人力,大车小车拖到公社粮管所交公粮。

在我们家乡,以吃大米为主,麦子是农村家户人家眼中的细粮。一般家庭会在麦收和7月底的水稻“双抢”期间制作成小麦粑粑蒸着吃几天,解解馋,既便于携带,又方便劳作。更多的麦子会把它压成面条或者面粉,在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时制作成面条或水饺,或者煎饼、油炸面食等,也足见小麦面食当时在南方的金贵。

我最后一次参加麦收应该是1979年,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越来越紧张,参加农村劳动也越来越少。现在农村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民们再也不用挥汗如雨,下苦力收割小麦了。随着国家强农富民政策的落实和科技的进步,粮食年年增产,农民增收,老百姓已经全面步入小康,乡村振兴繁荣似锦,那些儿时又苦又累的麦收情景,也只能在记忆中找寻,却依然无限温馨,令人怀念。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