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讲堂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在线讲堂

“互联网+”对国家审计发展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 作者:祝 玥 点击:1608

“互联网+”的概念一经推出,就以爆炸式的速度传播开来,不得不说是一种思维的创新。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让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革,将互联网的角色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随着时代发展,大数据概念也已深入我们的脑海,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互联网+” 模式和大数据环境不仅对传统行业有巨大的影响和颠覆,对国家审计也提出了挑战。对于我们审计工作者来说,应该顺应潮流,开放思维,将互联网、大数据与审计相结合,发展审计新模式,更好地为审计事业服务。

一、“互联网+”模式、大数据环境对国家审计的影响

(一)促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前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同志曾经指出: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他强调,要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为实现国家良治发挥好审计预防、揭露、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必须进一步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坚持用数字化带动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错纠弊、打击犯罪、规范管理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推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 可以看出,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已经融入到国家审计的各个方面,在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紧缺,资金不充足的当下,信息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必将成为国家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涵盖很广,个人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审计工作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工具和手段;二是对被审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关注其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三是组建大数据平台开展联网审计。在大数据环境的推动下,我局结合互联网功能,近几年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卓有成效。一是加强了OA-办公系统完善建设,更新优化操作流程,并新增审计操作台模块,尤其是审计整改模块,让审计后续监督变成规范性操作;二是加强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先后开展南京市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审计、市财政局资产信息系统审计项目、市财政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调查等项目,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进行审查,提出较好的促进完善和发展的建议;三是继续发展审计数字化联网平台,加大对数据库的收集、转换和分析力度,让数据更好地为审计服务。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广泛运用的计算机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相互关联,运用审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提出审计疑点和重点,并针对疑点和重点再进一步深入审查。在地税联网审计中,运用网络联网技术,实现了对税收征管的实时监督,查错纠弊,较好的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二)推动审计业务高效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步入大数据时代脚步加快,政府职能不断扩大,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政府业务系统不断上线,在提高政府效率、更加便民的同时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挑战。对于国家审计来说,审计的基础数据量成倍增加且越来越复杂,仅从传统的、以账务为基础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审计监督的要求。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审计工作,需要将各行各业各部门的各类数据整合起来,利用计算机清理、整合、转换电子数据,将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数据转换成为审计工作需要的大数据,从而建立审计大数据体系。

我局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思维引入实际工作,建立了数字化联网平台,即建立审计实时监督系统,实施联网审计,并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笔者在近两年财政同级审工作中,利用该平台进行审计分析工作,真切地感受到“互联网+”和大数据模式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变化,能助力审计更好发挥“免疫系统”作用。以2016年同级审为例,简要介绍以下7点变化:

1、审计思路改变:顺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将国家审计从传统的查账式-资金流主导审计思路转变为计算机审计模式下业务流+资金流审计思路。以前进行同级财政审计时,主要通过翻账查看预算支出的准确、合法性,2016年同级审在大数据环境下,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关注资金流向、财务核算准确性等,还关注从预算安排、预算分配、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等一系列业务流程,如审计发现由于年初预算不细化,专项资金执行率低;财政支出进度较低等问题。此外能提高审计效率,通过业务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方法,可以将资金直接从最源头的预算安排与最末端的资金拨付相关联,得到最终执行率,比以往从一个业务环节往下一个业务环节关联、分析更有效更直观。

2、组网方式转变:对于传统审计方法而言,通过每年拷贝财政备份数据库,在审计服务器上进行恢复再进行审计,需要搬运服务器在审计现场进行现场组装,工作繁琐,且消耗人力物力,极不方便;2016年同级审在数字化联网平台的帮助下,审计人员只需在审计现场将工作电脑连入政务内网即可实现平台数据访问进行审计工作,更加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3、数据安全性提高:在传统审计方式中,每个审计人员在需要进行数据分析时,都必须拷贝一份数据库,在自己电脑上,且可能存在一边上外网查阅资料一边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的情况,不利于数据保密工作,数据安全性较差;2016年同级审中,经过管理员授权,在数字化联网审计平台分配不同的角色,对各审计人员访问数据权限进行限制,并严格区分内网外网,提高了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4、审计深度变广: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数据涉及量不断变大,情况不断变多,但是审计人员力量少,时间紧,使用传统方式审计只能看到片面的数据和问题,通过发掘式审计方式查找疑点审计工作效率低;对于审计权限而言,在财政执行系统只能实现自上而下,且单一路径查询,使用不方便;在2016年同级审中,通过使用审计联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可以通过横向多表关联,纵向数据贯穿,发现预算执行率不高、支出进度不均衡等问题,实现对财政数据多维审计分析,有效加强了数据分析的深度,更助力于挖掘深层问题。

5、审计实时性加强:在数字化审计联网平台未建成之前,每年要进行财政数据审计时,都是在进审计点后通过备份的方式获得审计所需数据,获取的数据都是静态时点数据,不适应现在形势发展需要。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让市财政局每半年报送一次电子数据,这样审计人员可获得实时数据,随时随地进行计算机审计,做好充分的分析准备工作,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6、审计覆盖范围变广:在传统审计中,对于部门预算单位的情况审计,主要通过账目翻阅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挑选被审计对象,并通过延伸实现;利用数字化联网平台可以实现对市级各部门的同一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发现重要疑点进行纵向延伸分析,既获得宏观上整体情况了解,又提高延伸效率;既能获得全面的客观评价,又能获得典型问题个例。在2016年同级审中,通过面上分析发现部门预算编制时部分单位“零基预算”规定执行不到位,再通过具体延伸、询问,调查其具体事项,最终得出结论,点面结合的方式有效说明问题。

7、更加关注绩效情况。传统审计中,一般关注的都是财政资金的合规合法性,对于效益性很难把握。在2016年同级审中,利用数字化联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对财政资金分配进度、用款计划审核进度、支出进度进行分析,通过对执行率和进度的分析,查找原因,促进财政资金加快支出进度,提高审核效率,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发挥作用,提高绩效。

总的来说,新的审计模式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关注民生热点,助力作风建设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政府收支情况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也是把政府、部门预决算公开放在重要位置,而利用现代化审计手段可以随时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审计。以“三公”经费为例,借助联网审计系统可以对各预算单位实时监控,把事后审计变为事中审计,及时发现一些正在发生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行为,通报相关主管单位进行制止,避免违法乱纪事情的发生,增强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各级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作风,厉行勤俭节约。

2.强化预警机制,维护经济安全

国家审计可以综合利用财政数据、地税数据、社保数据等多种数据库构建大数据集合,利用大数据实时分析技术对多个数据库数据进行关联审计,能很好地从宏观层面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分析,如税收进度、支出进度、税费比等情况,对经济社会相关异常动态能够实现早期关注,早期预警,早期应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加大绩效审计,促进政府效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行政体制改革措施。近年来,审计机关不断加强绩效审计研究,通过分析执行率、完成率、支出进度等数据,不仅揭露存在的低效率、乱作为问题,还能深层次发掘问题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和对策,促进政府提升效率,提高财政资金效益。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数字化联网审计平台给审计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提高了审计效率,但由于运行才不到五年,仍处于初期建设阶段,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系统运行冗余限制,部分复杂语句无法在审计联网平台实现,会造成死机等情况,但在SQL-Server软件中就可以正常运行;若编程语句有错误的地方,平台并不会提示出现什么错误,所用的语言普通审计人员无法理解;由于越来越多的审计人员都使用数字化联网审计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为了保证源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性,不允许审计人员进行create、update等语句的使用,或者只能通过生成中间表的形式,这一点不太利于日常审计工作。

2、信息系统领域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方面,具体操作法规不够全面,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依据现有法规进行问题定性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利用专业判断和工作经验时,有时觉得某些现象或操作不恰当或者效率低下,但无法找到相应规定,从而在问题定性、取证和写报告时存在困难。

3、审计人员相关知识储备不够充分。在传统审计工作模式下,审计人员大多都是审计财务、工程等专业人员,利用传统查账、翻阅、询问等方法进行审计,且审计内容大部分是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等方面,对于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建设的审计属于一项创新审计内容,在技术方法、审计思路、审计重点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摸索总结。此外,由于现存的法律法规对于被审计信息系统规定并不多,审计人员依据哪些规定进行定性处理,也是一项挑战。因此,审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学习,进行更多的知识储备,将传统业务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系统业务相结合,为审计做充分准备。

三、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审计发展建议

1、继续发展完善数字化联网审计平台。在今后工作中,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数字化联网平台建设,充分与审计人员沟通协调,听取其需求,将实际工作中使用平台不便利的方面进行修改、完善。如提高系统运行语句能力;简化报错信息,提高其理解性;设计新的权限分配模式,在保证数据源安全、完整的情况下,授予审计人员更多关于数据分析的权限,以便审计工作。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进一步明确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标准,确保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各个审计环节都有规范性指导,应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出台信息系统领域法律法规和操作性文件,既有助于被审计单位更好进行系统建设和使用,更便于审计人员有法可依进行信息系统审计。

3、提高审计人员综合水平。一是可以招聘信息系统相关专业人员,专注于大数据审计发展建设;二是提高现有审计队伍的知识水平,优化知识架构,多学习系统建设、运行和大数据方面知识,尽可能提高自身知识面,以备更好地适应大数据环境下国家审计的变化,更好地为审计事业服务。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