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名家名作

站在足够远的地方,静观——序刘秀霞散文集

发布时间:2022-07-06来源:王宗仁作者:中国散文家网点击:404

王宗仁,是陕西扶风人,笔名柳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

散文是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诸多因素于一炉的文体。作者的个性最容易在散文中得以张扬。你在文学创作上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读读你的散文大概就能略见一斑了。

刘秀霞的散文写得如此流畅,叙事简繁得当,抒情力争自然天成,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看来她很善于积累生活,开拓生活,再加上她那有灵性的文字,就使她的散文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

我很喜欢刘秀霞的散文,这种喜欢来自她对生活那种独到的感受,独到的理解。

读罢《站在足够远的地方,静观》,我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这篇散文的结尾一段文字上:“大树就是大树,变不成小树;小树就是小树,长不成大树;小草就是小草,变不成小树;然而,大树有大树的骨干,却缺少小树的柔软;小树有小树的柔韧,却缺少大树的伟岸;小草有小草的低调,却缺少小树的丰姿。大树、小树、小草,当我站在足够远的地方静观的时候,浑然一体。缺少了任何一种景致,就显出了缺憾。于是,我明白了,远观比近观更有价值。”作者是从切身的实践中得出了这个看似人人都明白,实际上却是不少人不甚懂得的生活辩证法。那棵根基牢固的参天大树经历了东西南北风的袭击之后,长成栋梁之材。它虽然从来没有一点憔悴,但它疲惫,孤独。“我”看出了大树期待理解和帮助的含义时,便着手给它的四周栽下了一圈挡风遮雨的小树屏障。之后又用智慧装点了小树以及树下的小草,使每棵小树都成为独特的模样。那些小草也不再是小树的陪衬,自成一格,成为另一种景致。此时的“我”便悄然地离去,躲在一个幽静的地方,始终不肯露面。远远地看着这一切,大树,小草,小树……

那种说远并不遥远、说近并不亲近的风景,仿佛凝聚了丰富的岁月和广阔的生活,凝聚了对乡土的眷恋和一种深深埋藏的希望,凝聚着真正爱得深入骨髓的对生活的感情。在这里,距离是十分重要的,远一点,必须足够地远一点,才可以看到和感受到这一切,而且是静观。“足够地远一点”,这个距离远得十分精当,艺术!

在《爱情被炫耀出去之后》这篇散文中,作者所展现的那对恋人吉雅和吉钊分手成为陌路人之后,“遥遥相望”的思念实在太揪人心了!作者重点写了吉雅对男友的虚无缥缈的相思,可以说思得入木三分,想得痛肝痛肺。他们曾经相爱,能猜想得到一定爱得深切,至于因何故分手,作者没说,似乎也没有必要说。其实就是因为“吉钊将吉雅的爱情裸露地告诉了朋友,给吉雅带来了一场持久的流言,于是,吉雅开始冷淡吉钊了。”作者告诉我们“爱情,是用来感受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更不能与他人分享。炫耀出去的爱情,就会变成一种沉重的枷锁,爱也不能,罢也不能,进退维艰。”我们从作者娴熟而流畅的文字中强烈地感受到了男友将爱情炫耀出去之后给吉雅带来的切肤之痛。也许正因为痛苦,吉雅才“最惬意地享受”着。她想关上门“将一切情绪关在外面”,不行,闭上眼睛,所有的思绪随之而来;她“大半年都病着”,过着药味弥漫的人生,却仍然可以望着吉钊离去的背影,这使她感觉出了吉钊才是致她“内伤”的原因;当男友将爱情炫耀出去之后,她把自己演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抛弃或者说游离于世俗之外的怪异之人,但是她总是在任何时候都想着吉钊……这种相思是一种只能想象着影子却难以见到真人的空虚、颓废的生活,是空壳的爱情。作者写道:“爱情是双刃剑,互相伤害,而受伤的一方总是最坚贞的一方。”这话是要修正的,要我说受伤的总是最脆弱的一方。我想起了一位朋友曾经讲的话:“恋爱是一场高烧,失恋是一次感冒,思念是紧跟着的怎么也好不了的咳嗽,这些统称爱情病。”我则认为,其实思念本身很美好,是甜的,是谁都不会拒绝的“煎熬”。但是千万别演变成相思病,一成病就有“内伤”了!

当然,我相信秀霞在写这篇散文时,恐怕是要告诉她的读者爱情是不能用来炫耀的以及失恋之外的许多东西,是由失恋引发的一些同样道理的东西吧!

雪是一种看得见却很难琢磨得透的大自然界的灵性之物。所谓不可琢磨,其实就是无尽的玩味,耐读。也许正因为它的这个不可琢磨才吸引不少人爱它,抱怨它,这便是雪的诱惑力。我猜想刘秀霞写《望雪》大概就出于这样的用意吧!作者写雪写得那么真实,活灵活现,在对雪的描述中很自然地融入着自己的情绪和悟性。她写道:“第一场不算叫雪,似雪非雪,似雨非雨,雨中加雪,雪中有雨”,她在这样的雨雪中竟然迷失了方向,分不清回家的路径。她联想到了爱情,有些爱总是别扭,不像爱也不像恨,如这雨雪一样分不清楚。她只好选择放弃;“第二场雪,是真雪。”作者深夜站在窗口望雪,看着潇潇洒洒飘舞的雪,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飞舞的思绪,随着雪的脚步而滚动。天亮时雪的痕迹消失了,自己的一串脚窝也没留下来。她疲倦了,躺在床上想雪,又是一场遗憾。作者终于明白了,“每一次落雪,都是一种遗憾。每一种遗憾,增添了一层深度。”遗憾中增添深度,这感悟很别致,属于作者独到的见解;当第三场雪落下,作者看到“仿佛满地都是珍珠,发出亮晶晶的夜光”时,她终于醒悟:“雪是在利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调动不同的角度,考验人们喜欢的真伪。”三场雪,诱发了作者的三种彻悟,虽然这悟彻朦朦胧胧,但是,它是真实的。因为都是从作者内心流淌出来的,读者总会从中获得启迪。如果把三次看雪的情景写得更清晰一点,会更好些。不过这样也好,朦朦胧胧不也是一种美吗?

《废墟》这篇散文展示给读者的东西实在太丰盈了,作者是从大自然界的废墟如一个塌陷的地坑、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地、一孔破败的窑洞等写起,延伸到家园的衰落荒芜,再写到人心灵上的废墟。这个立意的本身就意味绵长,让人浮想联翩。“任何一处废墟,都有景致”,这句话应该是这篇散文的魂。儿时的作者不谙世事,在废墟上看到一只逃生的小虫,一窝麻雀,一条蚯蚓,或捉或逗或躲,都充满乐趣。因为她的童年“没有动画片看,更没有现代化的玩具,只拥有自然界。”生活匮乏的孩子在废墟里找乐趣,这大概是乡村孩子的专利吧。当他们在废墟上玩得尽兴尽趣时,我们的心不是也一样地跟着他们快活地跳荡吗!

接下来作者写到她姨娘的家,那是窑洞塌陷后变成的废墟。她开始惦记的不是遭难的姨娘而是压在废墟下的那个柜子,因为这之前姨娘在柜子里给她和姐妹们装着杏干和核桃。后来当她们得知那些桃子是姨娘生存的惟一依赖时,就帮着大人在废墟里为姨娘清理出了一个新的干净的小院子。守寡的姨娘穷困潦倒,像废墟里的昆虫,自生自灭,一生中最新的衣服是去逝时才穿上的。“姨娘的生活与废墟一样,空洞而落寞。生前在废墟里淹没了,死后在废墟里长眠。”在这里作者写出了另一种废墟,人生的废墟。

我读出了废墟深的寓意也是撞痛我灵魂的是作者叔父的家园,婶婶的自杀,将叔父的家刹那间变为了废墟,叔父的心变得荒芜也许是因为叔父和婶婶的感情发生了破裂,婶婶纵身跳下悬崖结束了三十二岁的生命。固执的叔父无法原谅妻子,拒绝再婚,同时也拒绝孩子们要把婶婶的坟搬迁回老坟。叔父恨了一辈子婶婶,他的心灵上也积累了一处撼不动的废墟,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到不仅姨娘,叔父的家一片废墟,一场地动山摇的地震,刹那间使所有人的家园变成了废墟,大概就指汶川地震以及玉树的地震,更有广阔的现实意义。作者又说废墟了的家园可以重建,心灵上的废墟永远是无法重建的,不管是由于爱还是由于恨形成的,概莫例外。最后作者写到世间的每一个父母都会变老的,做儿女的千万不要让他们在翘望远方儿女中过着废墟一样的日子。家园可以变成老宅子,可以成为废墟,无论如何父母的心不能荒芜,可以说,废墟的含义一层比一层深刻,这就是我读《废墟》的心得。

我在上面已经用“自然天成”这个词儿了,对散文作家而言,这是一个永远都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不会有终点。不做作、不粉饰,写得更真实更随意,随风行走。我相信刘秀霞会拿出更好的作品给今天这丰富多彩的生活!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