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沟村的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1-05-21来源: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审计局作者:宋永惠 张宝训点击:547齐岳山上,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蜿蜒盘旋在群山峻岭间;山顶风车林立,桨叶劲舞,与蓝天碧野交相辉映;田间蔬菜披绿,村民忙碌不止。置身其中,仿佛身处画卷。
这里是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大沟村。以往,村民吃的是“屋檐水”,种地“靠天收”……“穷山沟”是大沟村深刻的标签。
2018年以来,恩施州审计局驻村“尖刀班”将村民当家人,把村事当家事,改善基础设施,多点发展产业,让大沟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断头路”变成“致富路”
2018年2月5日。“尖刀班”班长张聪聪永远记得,那是驻村的第一天。
从汪营镇集镇到大沟村,开车16公里。到村委会的路,是一条狭窄的机耕路。一路颠簸,张聪聪差点晕车。
地无三尺平,出门泥巴路,有的组甚至不通公路,农副产品、农资进出全靠肩挑背驮,公路是阻碍村里发展的“拦路虎”。一进村,“尖刀班”就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了解状况。
“没有路,脱贫致富就无路!”改善村里面貌,“尖刀班”和村支“两委”决定,先拿公路“开刀”。
大沟村按照“总体布局、预留空间、建成节点”的原则,启动了全村公路网建设。通村公路被纳入“齐岳山旅游产业路”子项目。
大沟村还与邻村共建共管,互联互通了350国道和478省道,整合交通、国土、旅游等项目,共硬化公路30.12公里,新建产业发展公路7公里,内循环连接上了大交通,“断头路”变 成了“致富路”。
目前,全村组组通硬化路,200亩以上连片耕地通硬化路(或产业路),降低运输成本,全年可为村民增收60多万元。
“大货车开到田间地头,再也不用肩挑背驮,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村民牟方友高兴地说。
除了修通公路,“尖刀班”多措并举,着手改善基础设施。村里修建水池23口,并争取专项资金130万元,从20多公里外的石庙子村引水,建成两级泵站,实现一管清水进农家;大沟村启动农网改造,新增6个台区,组组通了动力电;“尖刀班”逐户踏勘,测试4G信号,联合相关部门科学选址,新建通信铁塔1座,解决了通信盲区问题,为农村电商奠定基础……
布局产业“多点开花”
要想摘掉“贫困帽”,还得有稳定的产业才行。
反复入户走访、咨询农业专家、座谈乡贤志士、查询历史资料……“尖刀班”经过全面摸底调查,结合种植养殖传统,明确了“优菜、稳烟、壮畜、扩蜂、兴药”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点开花”的产业布局。
大沟村地处齐岳山,平均海拔1500米。多年来,村民靠发展高山蔬菜增收。但是,蔬菜面临着品质不高、品种单一、有市无价、土地利用率低等瓶颈。
“尖刀班”提出严格控制农残,发展有机蔬菜,引进辣椒种植,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算账就算账,“尖刀班”算的是长远账。
“品质提升,价格就会提高,收入自然增加。”除了做思想工作外,“尖刀班”还带村民出去考察。
“高价”背后的奥秘,就是品质。考察回到家,村民邓正卫积极发展高山有机蔬菜,将规模扩大到20亩。
“尖刀班”与山江农业签订协议,依托企业的品牌优势、销售平台和田间标准化管理技术,建成“大沟村高山富硒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22亩。
光发展蔬菜还不行,“尖刀班”量体裁衣,发展产业必须“多条腿走路”。
大沟村是烟叶的传统产区,“尖刀班”稳定烟叶种植规模;通过培育大户、带动散户发展高山畜牧养殖,形成规模化;针对村里弱劳力多,“尖刀班”扩大养蜂规模,请专家进村指导技术;引进大黄产业,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修复土壤……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啊!”通过养牛,村民田宽国成功脱贫,仅2020年就出栏10多头牛,进账15万多元。
用情架起干群“连心桥”
路、水、电、网通了,基础设施改善了;菜、烟、畜、蜂、药产业发展了;人居环境美化、绿化、亮化了……4年来,“尖刀班”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大沟村,架起干群“连心桥”,交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答卷。
危房改造后,住进漂亮新房,村民为“尖刀班”送来自家的两斤蜂蜜;清澈山泉引到家,村民为“尖刀班”送来自己做的绣花鞋……“尖刀班”一一谢绝了村民的心意。
2020年,大沟村虽受疫情影响,但仍迎来丰收年,高山蔬菜每亩产值均达万元以上。为帮助村民完成春耕,“尖刀班”协调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购买种子化肥20吨、柴油2000升、汽油500升,组织村民有序开展春耕生产。
在复耕期间,“尖刀班”积极促成产业结构调整,引进1家专业合作社和5名大户,流转土地1100亩种植大黄,争取烟草公司增加烟叶种植计划110亩。
新的一年开始,“尖刀班”将继续统筹资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谋划乡村振兴产业,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更多的帮扶暖心故事仍在大沟村民中延续……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