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问题与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25-07-18来源: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审计局作者:王慧点击:14

摘要:养老服务关乎民生福祉,而基层公办养老机构承担着政府兜底保障的重要职能。本文结合审计实践,深入剖析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在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内部控制、设施配置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审计视角出发,提出优化管理服务的对策建议,推动基层公办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助力老年人享有高质量养老服务。

关键词: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养老管理服务;问题;对策;审计监督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层公办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特殊群体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重任。现实中,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功能发挥。审计通过对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监督,能够推动发现问题、解析原因,优化服务管理,对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政策不健全

基层制定养老政策大多以省级文件为参照,缺乏对本地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导致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存在空白地带。如,某县出台老年人补贴、特困人员救助等宽泛政策,对于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运营规范、服务质量评价等核心内容未予明确,没有形成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办法。以社会托养收费为例,缺乏统一的定价依据和监管机制,不同乡镇收费标准差异大,有的每月800元,有的高达3000元,不仅加重老年人及家庭经济负担,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二)管理机制不顺畅

部分机构管理权责划分不清晰,出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部分县市在推行“县级直管”改革过程中,乡镇政府与民政部门存在资产划转不及时、资金交付不准确等问题,民政部门形式上“直管”,没有达到改革初衷。民政与养老机构空间跨度大,难以全面监管养老机构日常运营,容易出现信息滞后、反馈不及时等情况,如老人突发疾病向上请示流程烦琐,延误救治时机。民政部门资源有限,难以充分兼顾各养老机构实际,出现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内部控制不科学

部分养老机构日常管理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内控机制缺失。很多机构没有制定出入院人员流程管理办法,未建立完善的人员动态档案台账,给日常管理和服务带来极大困难。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工作人员流动性大,合同约定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发生纠纷只能由养老机构和镇政府协商解决,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执行环节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十分普遍,职责不分造成采购和财务监督形同虚设。审批缺乏严格的审核程序,容易滋生贪污腐败。

(四)设施配置不完备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政府投入在增加,但主要集中在消防安全、床位扩建等基础方面,对适老化设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审计发现入住老人房间没有配备无障碍卫生间,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部分机构设施年久失修,维护保养不到位,严重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专门为失能老人设置的全程无障碍通道在基层养老机构中十分罕见,智能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也少之又少,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引入智能化设施,无法为老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五)养老服务质量不高

工作人员配置简单,专业护理人员匮乏。通常是“2+1+1+N”配置,一个院长和一个副院长(背景是村干部换届入职养老院),院长统筹管理行政事务,副院长侧重报账事务。1名保安负责安全事务,1个炊事员负责管理伙食,N指的是数量不等的护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是当地村民,年龄集中在50-60岁,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知识和技能。目前基层机构主要提供饮食起居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在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更高层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三、优化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服务的对策

(一)健全法规体系,规范政策执行

基层应结合实际,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标准,构建涵盖准入、运营、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如社会托养收费方面,要参考当地经济水平、物价指数和服务成本,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收费公示,杜绝乱收费现象。鼓励开展政策创新试点,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二)优化管理机制,落实权责分工

厘清民政和乡镇管理职责,制定权责清单。“县级直管”改革时要全面清查评估资产,保障划转准确完整,实现真正“直管”。民政部门负责政策制定、行业监管和资金统筹等宏观工作;乡镇政府承担属地管理责任,协助日常监督、矛盾协调等事务。赋予基层养老机构一定自主决策权,优化老人突发疾病等紧急事务的处理流程。

(三)完善内控制度,强化日常监管

健全内控机制。明确养老机构与各方权利义务,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制定应急预案,规范出入院流程,建立人员动态档案。合理设岗,避免一人多职,确保关键岗位相互制约。规范资金、物资等重大事项的审批流程,明确各级权限。强化内部审计,引入社会监督及时整改问题。加快信息化建设,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数据共享效率。

(四)加强设施建设,提升配置水平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适老、医疗护理、康复训练设施建设。完善房间无障碍卫生间、紧急呼叫系统,建设公共区域无障碍通道,加强设施维护保养。引入智能设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老人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养结合模式,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安排医护人员定期巡诊、开展健康讲座。

(五)注重人员培育,提高服务质量

落实系统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与考核评价,将结果与薪酬、晋升挂钩。提高职工待遇,建立合理薪酬体系,纳入社会保障。改善工作环境,增强职业认同感。丰富服务内容,开展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医疗护理等多样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化、多样化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

(六)规范审计监督,促进事业发展

审计部门应将“一老一小”执行和落实情况纳入年度项目计划,加强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权责履行情况检查。审查制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收费及减免政策。“关注县级直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审核项目建设程序、工程质量、资金使用等领域,评估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医养结合,真正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四、结论

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管理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尽管当前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在管理服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健全法规体系、优化管理机制、完善内控制度、加强设施建设、注重人员培育以及强化审计监督等一系列措施,能有助于提升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广大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