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春”雨润山湾——记湖南省审计厅干部王惠春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黑龙江省审计厅作者:周伟 陈萍点击:799从“干死蛤蟆、饿死老鼠”的穷山沟,一跃成为村容整洁、产业多样的富裕村;从勇武好斗、矛盾不断的问题村,变成乡风淳朴、安居乐业的文明村。地处娄邵干旱走廊的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祠堂湾村,在省审计厅驻村帮扶队的倾情帮扶下,短短3年时间,实现了华丽转身。最近,该村被列为省扶贫示范村;省审计厅扶贫队也连续3年被评为省直优秀工作队。这些成绩的取得,绕不开一个名字,他就是原湖南省审计厅驻祠堂湾村“第一书记”王惠春。前不久,王惠春也因为帮扶工作成绩优异被评为双峰县2017年扶贫最美人物。
正乡风:扶贫先扶心
2015年,王惠春上任祠堂湾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他信心满满。他是农民的儿子,泥里来,土里去,干扶贫可谓熟门熟路。他决心扎根农村大舞台,带领农民兄弟脱贫致富。然而,现实很快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村民们叉腰观望,对扶贫计划将信将疑,看的多,干的少,扶贫工作几乎陷入了僵局。
怎么破局?在历经短暂的彷徨后,王惠春静下心来反复思量,决定转变思路,踏踏实实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逐户走访,问情况、拉家常……深入了解村民的所想所需,和村民交朋友。几个月下来,他把各家各户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并总结出贫困的根子:不仅仅是山少、水少、田少,不仅仅是因灾、因病、因学,还有民风不正、脱贫信心不足等思想上的问题。于是,重塑乡村传统美德,打好脱贫思想战,成了王惠春带领下的驻村帮扶队的“一号工程”。
驻村仅一年多,在王惠春的带领下,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涵盖尊老爱幼、日常起居、邻里相处、待人接物、珍惜良田、治家之道、婚丧嫁娶、戒赌戒毒、戒斗慎讼9个方面,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整理了村里走出的6个名牌大学生材料,制成村贤榜,张贴在广场;在全村组织评选“四美家庭”:孝老爱亲、干净整洁、教子有方、勤劳节俭;还成立了腰鼓队,组织广场舞、太极拳,提振村民精气神。现在的祠堂湾村村民心中有邻,家中有孝,乡风淳,正气扬,一派和谐向上的景象。
强产业:精准帮扶富腰包
思想上的弯扭过来了,扶贫工作打开了局面,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祠堂湾村,距离历史上湖南农业学大寨的示范点野鸡坪不到10公里,山脉相连,顽石遍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散居在石头旮旯里,人均耕地仅0.4亩,人均纯收入不足2300元,是名副其实省级贫困村。村里不仅缺地,还缺水,全村就一口水井,水量有限,村民用水紧张,几十年来,“水荒”造成村组矛盾不断升级,进入白热化阶段。
用地用水问题怎么解决?石头山里怎么脱贫?王惠春一筹莫展。这时,湘西十八洞村传来“在外租地3000亩种猕猴桃”的消息,王惠春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凉薄的几丘田何不改种猕猴桃?说干就干,王惠春从省城请来专家化验土壤,开辟试验田,两年不到,50亩猕猴桃基地落成,结出了幸福果,一年创收好几万。
王惠春还看到了顽石后面的商机,“这么多惟妙惟肖的石头,何不利用起来,打造双峰的石林,发展乡村游?”王惠春带领驻村帮扶队,与村支两委一起发动群众,在石头缝里种上了牡丹、芍药,打通了环山游便道。春天一来,牡丹、芍药竞相开放,游客接踵而来,十几家农家乐,每天生意火爆,有时一天就赚几千块钱。牡丹、芍药的根还是有名的中药材,卖出去又是一笔收入。
后来,王惠春又发动村民,将井边的池塘扩大为蓄水池,井水引入水池,四周围上围墙,从此,村里一年四季都能用上干净水,彻底结束了“饮水难”的历史。同时,还清理、整修山塘,有效缓解了生产缺水状况。
3年来,按照省厅党组“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王惠春带领驻村帮扶队,本着实事求是、稳妥审慎的原则,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各式传统产业,祠堂湾村的村情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和硬化道路4.8公里,观光便道9.1公里,打通了百姓致富的“最后一公里”;60千瓦的光伏发电,每年带来5-6万元的收益;150亩牡丹芍药中药材基地,100亩油茶林基地,50亩红心猕猴桃基地,50亩黄鹂芽茶基地,年均创收10万多元;本地生产的红薯干等农特产品,摆上了省城大超市的货架;合心小学旧貌换新颜,孩子们拥有了舒心的学习环境;村级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百姓休闲有了好去处。村民年均收入跃升至3300元,腰包鼓了,生活美了,心情更靓了。
拓思路:扶一村带一片
按照惯例,扶贫主要是管贫困户,安排扶哪个村就扶哪个村。但王惠春带领的扶贫队却没有拘于一事一地,而是把扶贫当成一项事业来干,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扶,切实发挥扶贫的辐射效应。
既扶贫困户,也帮非贫困户。2016年,非贫困户刘晖女儿辍学在家,因成绩不到前三名而精神抑郁,一棵好苗子眼看着就毁了。父亲刘晖大老粗一个,觉得抑郁不是病,过几天就好了。王惠春主动上门和孩子谈心数回,扶贫不是管贫困户么?有人觉得这是多管闲事。王惠春不这么想。几经波折,他亲自带着孩子到湘雅医院诊治,半年后复学了。刘晖感念王惠春的恩情,以后村里有什么难解的矛盾,他都主动站出来,成为了扶贫队请都请不来的“好帮手”。有困就帮,能帮尽帮,让村民们在帮扶中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村民们更加和谐团结,反过来也促进了扶贫工作的更好开展。
既扶自己驻点的村,还时常帮扶别的村。祠堂湾村有一个合心小学,除了村里的孩子,周边8个村300多个孩子都在这里读书。扶贫队给学校捐助校服时,王惠春留意到,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如果校服只发本村,其他孩子会攀比,产生失落心理。他立即向厅党组反映。厅党组研究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发校服时就将所有学生一起考虑了。后来,看到孩子们午餐较差,工作队还修缮了食堂,补助了伙食费;建起了视频室,捐赠了不少图书。
既认真干实事,也静心思考扶贫的大事。3年来,王惠春笔耕不辍,撰写经验材料、调研文章、宣传稿件数十篇,发表在《中国审计》《中国审计报》《湖南日报》《娄底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农民朋友说反话的若干思考》深入剖析扶贫异象,提出应对举措;《谁是最需要我们帮助的人》《那山那水那人》勾勒扶贫点滴,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村规“约”出好民风》《从称呼看家风》呼唤传统文化重回乡村……一笔一画,一字一句,都是心之所想,情之所系,更是多年扶贫经验的总结,读来令人动容,让人深受启发。
短短3年,王惠春从一名机关里的“白面书生”成了皮肤黝黑的“真农民”,但他却认为这是工作以来过得最充实、最有意义的三年。这三年,王惠春带领驻村帮扶队,把厅党组精准扶贫的规划从纸上搬到了现实中,他们化作“惠民春雨”,滋润着这个偏僻落后的穷山沟,让祠堂湾村焕发了生机,摘下了贫困的帽子,从此走在富裕和美的康庄大道上。
上一篇:当我与审计初遇
下一篇:在通山扶贫审计的日子里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