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审计当前位置:首页 >> 八面来风 >> 我与审计

我的驻村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2-11-30来源:甘肃省审计厅经责管理处作者:南青田点击:5221

原安的夜晚,静谧安详。临近春节,空气中飘来腊肉油馍的香味,窗外不时有野鸽子在“咕咕咕”地叫,我安静地坐在桌子前,摊开民情日记,思绪却不经意间回到了一个半月前。那是2021年的12月15日,正当参加审计项目的我与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交谈、取证,制作最后一个取证单时,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要下乡驻村。根据安排,我将到省审计厅联系帮扶的平凉市静宁县原安镇程义村,担任村支书助理。

出发前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因为这不比以往的外出参加审计项目,有限定的时间和明确的计划安排,每次一个项目结束就可以回到兰州。而这次下乡,意味着在今后2年,我将以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在这个位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程义村生活工作2年。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踏入机关且尚在适应阶段的青年来说,真正深入基层一线后如何迅速做到转变身份、调整心态、适应工作,内心非常忐忑。同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小时候家乡的村庄,房屋、伙伴、庄稼、牛羊……它们像排好了队似的从眼闪现。

我出生在离静宁县只有一小时车程的通渭县陇山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祖祖辈辈都是土地里刨食的农民,从小我就知道农民的艰辛疾苦。从记事起,爷爷就在村庄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土地犹如一条看不见的绳索,悄无声息的捆绑了爷爷的腿脚,让他至今都不能真正意义上走出这瘦弱的村庄。家乡的土地遍布着父辈们的脚印和气息,他们身上落满尘土,指甲里嵌着黄色的泥土,他们的双手因为泥土而粗糙,脊背因为泥土而弯曲,生命也将因为泥土而终结。从农村里出生成长,农村是我的生命之源,农民是我的亲人,但求学十六载,我前行的方向一直与故乡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因为农村的贫穷辛劳,我总是挣扎着逃离这个地方,去往遥远繁华的都市。然而,命运总是在过去与现实间环绕迂回,本以为进入省直机关工作我,却又以另一种身份和角色,重新回到农村,回到山乡,在原安镇程义村的乡亲土地中“回炉”锻炼,承担组织安排的研究农村、发展农业、帮扶农民的光荣任务。

第一次了解原安镇,是在刚刚进入单位,大家统一在会议室参加岗前培训,从播放的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有关原安镇的概况简介和近年来扶贫发展情况,随着镜头的运转,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房屋,一条条纵横交错、宽阔通畅的水泥路,一片片依山而植、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那一张张饱含喜悦、洋溢幸福的笑脸……可以说,原安镇这几年乘上了国家脱贫攻坚的东风,抓住了历史发展机遇,在我们单位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帮扶下、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全体人员的艰苦奋斗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审计前辈们常年累月的上山下乡、驻村帮扶,凝聚了他们无数的心血汗水。通过与前辈的交流得知,我们单位自从2005年就已经与原安镇结缘,当时是结对帮扶姚河村。直到2012年2月,趁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行动,原安镇被确定为省审计厅的帮扶单位,帮扶村也正式确定为当时最为困难的姚河、吉林、庙川、哈拉、程义、荞岔等6村31社。帮扶行动以来,经过帮扶人员的上山下乡,访村入户,进行反复调研论证,商讨研究,最终明确了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旱作农业、扩大教育培训、助推畜牧养殖等方式推进帮扶村脱贫致富的总体帮扶思路,确定了一对一帮扶措施和“一把手”挂帅,领导班子成员轮流进驻挂点村落实帮扶工作任务等制度。各项惠民利民富民政策宛如一丝细雨,又如一缕春风,滋润了静宁县原安镇,吹进了每家每户。现如今,当走进这片美丽的乡土时,我们总能看到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旱厕改革、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大幅度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农民因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改变生产结构后收入大幅增加的喜悦,感受到党的精准脱贫、为民富民政策带来的春风化雨般的温情在黄土高坡上不断的传播。

我们统一到岗后,为了方便管理,兼顾安全、饮食住宿等问题,被集中安排到镇政府职工宿舍里,大家白天各自去村部工作,晚上再回到宿舍休息,每个宿舍都是四个人的上下铺,跟大学生活颇有几分相似。到村第二天,在程义村支书和帮扶工作队队长的带领下,我和同事们一起去村部进行工作交接。从镇政府到程义村,大概是一条10公里的水泥路,环山而行,蜿蜒曲折,程义村位于原安镇东北部,西南与原头村相连,东西在荞岔村和柯老村中间,南北均与宁夏西吉县接壤,海拔在1800-21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度,无霜期160天,年降雨量450mm左右。境内沟壑纵横,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环境严酷,春旱夏涝秋雨多,是典型的高寒干旱纯山区村落,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48户,总人口1238人。通过一天时间的奔波行走,我们先后走访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村部、程义村幼儿园和小学,对程义村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跟想象中的村落相差无二,这里具有大部分乡村的特点,时而喧嚣,时而安静。牛哞狗吠的黄昏,温暖的炊烟,麦场里码着一块整整齐齐的草垛,秋天挂在屋檐下的玉米棒子,浮世的微风静静吹过山涧田埂,一轮弯月挂在豁岘上头。夜晚站在山顶,俯视群山环抱下的村落,可以看到除了村部广场一盏孤灯,整个村庄都静悄悄的,如同躺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静静酣睡……等我们晚上回到宿舍时已错过了饭点,草草咬了一口干馍,顾不上整理今天的民情日记便匆匆上床,和衣而睡,伴着此起彼伏的呼噜声进入梦乡,好久都没有睡的这么踏实了。

接下来的一周,我接到了下乡驻村后的第一个明确任务——农村房屋建筑调查系统数据录入工作,当包村干部给我手机上安装好调查系统软件,介绍了操作流程后,我忍不住暗暗窃喜,这种重复机械的工作,只要会操作手机,一定能够很快完成。但事实证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刚开始我们选择程义村部所在地的王公义组进行房屋录入,在包村干部的细心指导下,通过一户人家的两栋房屋,我就把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要点系数掌握,并迅速地完成了第一户的录入。但到第二户时,地图上的蓝色方块格子迟迟没有反应,界面一直在转圈圈,好不容易加载进去,上传完照片点击完成,又得等许久,最后计算一下平均完成一户需要半小时左右,渐渐地我丧失了信心和底气,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面对这种因登录人员过多而导致的系统拥堵,显然是无能为力。冬日的原安寒风凛冽,空气干燥,农户地里的早酥梨树被冻得蜷缩在塑料膜里,拖举着僵硬的躯体一动不动,生怕被过往的山风拦腰折断,就连乡亲们家的狗子也懒得惦记我们这些陌生面孔,猫在狗窝里把自己的鼻子捂在肚子上呼呼大睡。为了驱寒,我们只得不停地擦拳跺脚哈气,目不转睛地盯着系统,祈佑手机好好运转,不要低温“休克”。从一开始的信心满满、成竹在胸,继而转为不解、困惑,慢慢地失去耐心,开始焦躁,最后佛系躺平。不禁叹息,有时候基层工作进展缓慢并非干部群众原因,可能是一些看不见的客观因素从中作梗,越是追求速度和效率,可能越会适得其反,基层工作真不好干呐!

就这样我们重复着简单机械的工作,每天录个十来户人家就收工,这对于总计有348户,在系统地图上有大大小小上千个图斑的程义村来说,完成这项工作似乎遥遥无期。但同时,这也给了我能够与乡亲们面对面交谈,了解村民家庭情况的绝佳机会。

房屋数据调查将近一个月,我对整个程义村的村情村貌的调研也持续了一个多月,通过踏泥泞、闯风雪、走山路、入田间,带着一些疑惑和问题,我走访了许多村民,在他们炕头,我切身感受到一股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力量。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农村新居里,我看到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即便是千难万难,即便是凄风苦雨,他们也会把锅灶擦的亮亮晶晶,把碗筷摆的整整齐齐,将水泥院子打扫的整洁舒适,这一切都毫无保留地显示出一种生活的姿态,生活的品味和贫富没有关系,一个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绝不会因为短暂的窘迫而放弃自身的努力。对于村落中的人们,我交流最多也见得最多的是老人和小孩。每年初春,天气回暖,程义村的大多数年轻男人就像候鸟一样,背负着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毅然决然飞向外地,北上宁夏固原石嘴山、西飞新疆、南下广州深圳,满世界去打拼,剩下老人妇孺留守村落。

在对王公义组最后几户房屋进行扫尾时,无意中听到咩咩的羊叫声,循着声音我来到了程忠队老人家里,窄窄的四合院子,北边搭着一个羊棚,东西两侧分别是混杂结构的住宅房,在屋檐台阶上堆放着几个蜂窝,还有一些其他的杂物,错落有致。程忠队老人说,他儿子们都去外地打工了,老伴走得早,自己因为腿脚不灵活一个人待在家里,地里的活干不了就养了几只小羊羔,给自己作伴,交谈之际那羊羔一直对老人形影不离,毛发更是被刷得锃亮,可以看出一定是被老人精心照料。从院落出来,我完全理解这些留守老人的行为,他们守候着人烟稀少的村庄,在狭窄的院落里养几只羊、几头牛、几窝蜜蜂、一条老黄狗,不仅仅是生活方面的需要,更多是精神上的陪伴和需求。在另外一户人家,不大的院落里坐落着两间偏房,系统地图里可以加载进去,但之前跑了两三次都挂着锁,村主任多次打电话无人接听,终于最后一次偶遇老人,解释说之前是出去劳作了。老人是个光棍汉,快60岁了也没讨到个媳妇,晃荡了半辈子凑合着过来了,当问到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时,不断地夸赞党的好政策,尽管自己独身一人,但作为“五保户”不愁吃不愁穿,衣食住行都有国家管,生病了也有医保,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唯一一点就是闲不下来,他早已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村里其他老人一样,仿佛永远活在过去的时光里,每天提个小篮子背个生锈的锄头或铁锹去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脚下的土地被他们翻来翻去,有的种上几颗果树,有的种上几垄葱蒜,有的种上几行蔬菜,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每一天的光阴落在实处。

长夜深远路漫漫,唯有奋斗砺初心。脚下泥土肩上责,扎根基层担使命。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程义村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两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作为一名基层驻村干部,在接续乡村振兴过程中,今后我将继续扎根农村,为村两委建言献策,争做新时代“一懂两爱”的高素质基层干部,努力做好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情民意的调查员、群众事务的服务员,与程义村的干部群众一起,共同掀开美好明天的新篇章!

供 稿:经责管理处 南青田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