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内部审计阶段性控制(三)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网络作者:未知点击:1236三、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一)及时总结审计工作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内部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
1.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2.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二)撰写审计总结
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三)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复核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项目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既是对审计项目经理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1.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2.复查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3.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4.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5.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6.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7.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四)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
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
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1.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2.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负负人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
(五)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从审计人员到审计组长,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下一篇:审计人的九地之守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