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聚焦靶点精准发力 主动作为助补短板

发布时间:2020-08-04来源: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审计局作者:李蒙点击:589

2020年4月1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1号文件,从三十个方面提出了目标与要求,吹响了我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集结号、冲锋号。审计机关如何更好地在这场战役中冲锋陷阵?我个人理解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不要迷失方向,在喧嚣的拚杀中要保持定力,聚焦靶点精准发力,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补短板领域,结合审计职能,盯紧目标,主动作为,积极发挥审计作用。

一、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开展扶贫审计

扶贫工作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环,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审计机关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好三个方面工作,夯实工作责任,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一是强化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审计机关需重点关注省委、省政府针对农村疫情防控和 “三农”工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审计过程中牢牢把握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保兜底脱贫等政策措施的进展和效果,以保障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如期完成,促进扶贫脱贫政策落地生根。

二是强化扶贫审计整改落实。近几年来,对扶贫审计每年都在开展,审计中或多或少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得了及时有效整改,值得审计机关高度关注。审计机关要坚持“审计—整改—规范—提高”这条主线,确保扶贫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到位。一方面要严格整改标准,对照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明确问题整改意见;另一方面要加强整改检查,重点关注拒不整改、整改不力、虚假整改以及屡审屡犯等典型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审计整改成果。

三是强化扶贫审计责任追究。在扶贫审计工作中要严格责任追究,强化问责机制,出现问题要实行层层追究,推动形成良好的责任导向。对扶贫审计过程中查出的违纪违法问题始终坚持出重拳、严查处,坚持查源头、查原因、查责任、查后果,推动整改问责,促进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不断完善和发挥实效。

二、以规范为基础,持续开展农村“三资”审计

从审计来看,当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监督明显滞后。审计作为一种有力监督手段,运用于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能够从源头上遏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乱象。审计机关还需提升审计监督力度和创新审计模式,以应对农村集体“三资”的不断壮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一是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要重点关注农村“三资”台账不健全、账簿不清晰、会计科目设置不正确、入账不及时等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审计,促进农村“三资”档案管理制度、资产台账制度、开支审批制度等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以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

二是深化“三资”审计监管力度。加大农村“三资”审计监管力度,能有效保障农村集体“三资”得到合理利用。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审查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结合“三资”的收支流动情况,及时委派审计人员跟随资源、资金的流动去向,使财务审计工作细化到每一项具体收入,推动构建完整的“三资”财务审计管理模式。

三是促进“三资”审计方法创新。随着农村集体“三资”的扩大和经济形势的复杂化,现有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对农村“三资”审计的需求。为保证审计质量,可采取“乡镇交叉审计”的新型审计形式,还可以建立农村“三资”网络监管平台,通过网络形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水平。

三、以增效为目的,持续开展投资审计

2020年农村工作重点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各级政府对农村道路、水利抗旱补短板工程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势必会大幅增加,鉴于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结构的复杂性,审计机关在对其实施审计时,应抓住三个方面重点。

一是强化项目立项论证审计。重点审查立项项目是否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建设条件是否具备,技术论证是否切实可行,是否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否存在虚假申报、多报、重复申报立项、政绩工程等问题。

二是关注项目管理机制审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管理制度运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全方位审查项目实施各阶段管理系统中责任机制是否健全、科学高效。重点审查合同工程量与实际投资规模是否相符,审查施工材料、设备采购以及材料差价调整有无相应管理办法。

三是注重项目执行绩效审计。对已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取得的效果、效率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和恢复生态平衡等,要从总体上评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使用效果、效益。

四、以惠民为根本,开展涉农专项资金审计

2020年到了收官决胜的最后关口,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的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审计机关要认真开展新农合、新农保、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等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工作,揭示存在的管理不规范问题,给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的审计意见。

一是开展农村医疗保险基金专项审计。新农合的有效运行是实现农村脱贫、防止因病致困返贫的关键举措。在对这类基金开展审计时,重点要对审计对象的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包括资金的投入和产出,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进行监督。借此完善新农合制度,让农民的身体健康与切身利益能够得到更为全面地保护。

二是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审计调查。加强新农保资金审计监督,对保障农民利益及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审计调查过程中需重点对新农保政策落实和基金筹集、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揭示政策执行和基金管理使用中可能存在的新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制度完善。

三是开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审计调查。农村文化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功能。审计机关要紧盯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重点关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五、以责任为主体,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审计

审计机关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审计工作要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始终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到审计过程中,以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技术方法,高效精准锁定重点。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涉及项目多、技术性强,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机关要坚持科技强审,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利用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分析平台,组建数据分析团队,加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力度,以精准锁住重点,缩短数据分析周期,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一项跨专业、超领域的审计工作,这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更严格地要求。审计机关应积极组织单位职工参加有关专题培训班,优化审计组人岗匹配度,提高审计专业化水平,以确保审计结论科学准确、客观公正。

三是强化部门协作,大力提高审计效率。在实施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时,将预算执行、专项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等审计项目充分融合,进行“1+N”组合。此外,还应着力整合审计资源,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审计结果互用,为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审计运行体系打下基础。

注: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