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视角下全民健身器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25-07-14来源:山东省德州市审计局作者:孙川川点击:13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方向,要求体育设施管理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然而,笔者在审计中发现,全民健身器材仍存在不好用、不能用及被占用等问题,亟需改进,以便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健身环境。
一、全民健身器材使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健身器材脱离群众需求,不好用。有些器材在设计时过于追求外观新颖奇特,但操作复杂,忽视了居民使用的便利性与民众的真实需求,使得器材沦为摆设。还有些器材安装位置不合理,放置在偏远、交通不便之处,人们想使用却难以企及,用不上。此外,有的器材未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差异,功能单一,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健身需求,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器材甚至沦为摆设。
(二)健身器材维护缺位,不能用。很多地方主管部门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健身器材投入使用后缺乏定期检查、保养和维修机制。有些小区、村庄以及公共场所健身器材使用几年后已损坏、锈迹斑斑,“缺胳膊少腿”现象也很常见;还有一些器材早已超过了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使用寿命期,却仍然在使用。这种现象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易形成安全隐患。
(三)健身器材管理缺失,被占用。由于基层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专门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致使有的公共资源被不当占用。比如:不少健身器材和场地成为了居民晾衣晒被、晒谷、堆放杂物的场所;还有部分健身器材被拆除后荒废闲置未合理处置等,影响了群众健身的积极性和安全性。
二、加强健身器材管理的审计建议
(一)加强事前调研论证。建议体育主管部门在器材配建过程中开展需求调研,根据器材接收方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人群特点配建器材,在采购配建器材之前充分征询使用器材的群众意见,考虑儿童、青少年及老年人的健身需求,在选址决策上,优先考虑实用性、安全性和环境适配性因素,避免将器材配建在利用率低或管理维护无保障的地点。
(二)完善管护体制机制。落实属地管理,明确各方责任。落实社区、村委会、公园(广场)管理部门等接收器材的组织和单位是器材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因地制宜制定完善公共场所健身器材管护制度,明确管理部门,细化职责,责任到人,激发治理活力。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健身团体参与日常管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加强定期巡查,畅通群众信息反馈渠道,强化健身器材管护工作的激励与责任追究。
(三)强化部门协同机制。细化完善健身设施建设管理相关制度标准、政策措施,加强对辖区内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督导,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完善责任追究机制。体育主管部门要站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高度,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器材配建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器材采购的监管,配合做好器材配建管理相关工作;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器材质量认证和产品质量的监管,为器材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