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审计中的运用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5-04-16来源:湖北省十堰市审计局作者:徐鹏点击:9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GIS)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自然资源审计的范畴及壁垒,实现了审计方法向专业化、数据化和信息化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已成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的一个高效、创新的技术方法,本文结合审计实践,梳理了主要技术路线,并提出相应思考建议。
一、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审计中的优势
一是具有较好的空间分析能力。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空间分析,高效获得实物的空间信息,准确地掌握不同标的物所在位置,找到清晰的边界,分析空间关系。
二是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对不同部门获取的不同形式、格式、坐标的数据进行转化,通过统一的坐标系进行匹配,测算图斑面积、数量,有效解决“量难核、图难测”的问题,从而打破数据之间的壁垒。
二、主要技术手段和运用实例
(一)航拍等遥感影像采集技术。
遥感影像是自然资源审计的工作底图,但审计人员常面临局部影像缺失或清晰度不够的问题,对此,自行通过无人机航拍或谷歌地球等其他软件获取影像十分必要。如,某地矿山生态修复情况审计。在组织的某地矿山生态修复情况专项审计中,为获取该矿山全貌,审计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拍的方式取得该矿山采矿权范围内的现时影像,准确掌握裸露区、已复绿区及修复效果不佳区,结合该矿山的生态修复方案,综合研判了该矿山部分区域未达修复标准,修复成效不佳的问题。
(二)影像目视解译技术。
采用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方式,依靠审计人员对图斑的颜色、形状、地类变化进行人工判别,查找在影像上发生明显变化的问题图斑。如,增减挂钩项目复垦耕地质量审计。审计人员采集增减挂数据库验收拆旧地块上图矢量数据和历年卫星遥感影像图,对比矢量图斑和影像查看地块实际现状,目视判别地块的颜色、形状、条纹等特征,判断地块现状是否为耕地,是否撂荒等,对非耕地标记并统计,汇总个数与面积,最终形成审计成果。
(三)叠加分析技术。
将不同类型的矢量数据、遥感影像进行叠加,配合使用“相交”“擦除”等工具,准确分析各类数据间的包含衔接关系。如,某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情况审计。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应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特殊保护,审计人员采集了“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矢量数据,将其导入ArcMap。打开水源地保护区数据属性表,使用“按属性提取”和“导出数据”功能,选中保护区级别为“1”的图斑并将其单独导出为一个图层。运用“擦除”工具,将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图层擦除生态保护红线图层,得到未划入部分,最后计算出数量和面积。
(四)对比分析技术。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将不同年度遥感影像等数据进行比对,追溯疑点问题产生的时间和演变过程,打破时间限制。如,自然保护区管护情况审计。在某自然保护区审计中,审计人员采集了遥感影像、自然保护区边界矢量数据,在ArcMap中导入审计起、止年度遥感影像,自然保护区边界矢量图层并套合显示。通过“卷帘”等功能对比不同年度的遥感影像变化情况,重点查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影像变化,最终发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影像变化,新增蓝顶房屋、棕色条带状耕地等大量人为活动痕迹,结合现场核查锁定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力问题。
(五)统计分析技术。
采用统计分析的方式,利用ArcMap“字段计算器”“计算几何”等工具运算图斑面积,综合运用内置统计工具和导出为Excel等功能简化审计人员统计工作,提升审计效率。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审计。审计人员重点关注25度以上坡耕地情况,采集永久基本农田矢量数据,在Arcmap中打开属性表,利用“字段计算器”提取耕地坡度级别字段为“5”(坡度25度以上)和耕地类型为“PD”(坡耕地)的图斑,使用属性表的“统计”功能获取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25度以上坡耕地的总面积和分布情况。
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审计运用中的思考
新时代自然资源审计面临海量数据,应建立大数据审计思维,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等手段增强审计质效。
一是注重数据归集。通过审计实践不断收集被审计单位影像和矢量数据,在符合要求涉密计算机保存建库,筑牢数据基础。
二是合理利用数据分析手段。结合审计目标和数据特性,灵活运用影像解译、对比分析、叠加分析等技术,结合实地调查,高效锁定问题。
三是挖掘数据潜能。影像和矢量数据具有庞大信息量,可深入挖掘数据潜力,在工程项目审计、农业审计中综合运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审计:浅谈新版本excel在数据处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