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中医“望闻问切” 应对审计“疑难杂症”
发布时间:2022-09-02来源:湖北省监利市审计局作者:王雪萍 李琼点击:438“望闻问切”乃中医之精髓,其本质是观气色、听声息、问症状、摸脉象,从而清楚被诊断者的病症所在,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同样,审计亦是为单位部门“体检”,查找“病症”的一项专业工作,审计人员巧妙运用“望闻问切”手段,也能应对审计中的各种“疑难杂症”。
细致观察,“望”出重点
审计工作前期,需做好调查了解。学习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政策文件,熟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内容;查阅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度文件,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调阅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的审计档案,掌握已整改销号的问题等等,通过获取的原始资料对被审计对象有全方位的系统了解,清楚被审计单位是做什么的、做了什么、做的怎样,从而理清审计脉络,确定审计事项,制定出翔实的实施方案。通过一系列细致观察,“望”出审计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善于倾听,“闻”出线索
审计工作中,要倾听多方声音。通过信访平台、群众走访、电话调查等途径倾听社会各界的声音,“闻”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和疑点;利用进点会、座谈会的机会听取单位领导、财务人员、普通职工的声音,“闻”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加强纪委监委等部门的沟通交流,“闻”出已经暴露在外的问题。通过外部的声音,结合审计前期掌握的资料,用审计人员的敏锐性寻找蛛丝马迹,品味“弦外之音”,“闻”出问题线索。
掌握技巧,“问”出实情
审计过程中要多问为什么,不断疑问的过程便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理清逻辑关系,找准“病因”,提升审计成果。针对审计查出的疑点,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情况,问清来龙去脉,将疑点查证坐实。询问的过程,需掌握一定经验和技巧,灵活应对,什么时候问、在哪里问、问什么、怎么问、面对当事人的搪塞和狡辩怎么应对,都要因人制宜,去伪求真,力求刨根问底,“问”出实情实际。
精准把脉,“切”中病症
审计现场工作完成后,针对前期“望”“闻”“问”掌握的情况,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和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查找根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分析问题性质,找准定性依据和处理处罚依据,透过现象看本质,为被审计单位精准把脉,“切”中病症,形成审计报告,作出真实、公正的评价,提出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的审计建议,跟进督办被审计单位问题整改,做好“后续治疗”,力求做到治标治本。
注: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下一篇:投标不足三人审计如何定性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