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美文欣赏

从“君子周急”说到当下的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21-04-06来源: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审计局作者:陈文忠  曹志雄点击:411

《论语·雍也》记载,孔子任鲁国大司冠的时候,弟子子华出使齐国,另一个弟子冉有替子华的母亲向孔子相求些小米。孔子说:“给她一釜(六斗四升)吧。”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那就再给她加一庾(十六斗)。”但是冉有却给了她五秉(一百六十斗)。孔子知道后说:“子华到齐国去,骑的是肥马,穿的是轻裘,君子应当救济有紧急需要的人,而不应去给富人添加财富。”

这就是孔子“周急”的主张。《道德经》中,老子也持有“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点,这与孔子的观点可谓殊途同“道”。而“周急”者常常是得不到任何回报的,“周急”之人要具有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具备大智慧,突破人性局限,为常人所不能为、不敢为。

史册留下了宋太宗赵匡义“周急”之举。有一年天降大雪,宋太宗在皇宫里穿着“轻裘”龙袍,烤着彤红的炭火,尚觉十分寒冷,不由联想到那些居于生活底层、饥寒交迫的贫苦老百姓。于是,立即委派相关官员准备好足够的粮食和木炭,挨家逐户送给京郊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

亲民之举换来了下层人民的叫好声,也让宋太宗赢得了民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此举也演绎为“雪中送炭”这个成语的由来。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如实描述了当时京城汴河两岸盛世繁华,但居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及其贫根并未消除。

逝者如斯。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穷人“周急”与“送炭”的使命扛在了共产党人肩上,为人民服务、为天下人谋福祉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奋斗目标之所在。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美国,曾在当地举行的欢迎宴会上现身说法,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扶贫故事。总书记娓娓道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度过了七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住在土窑里,睡在土坑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接着,总书记话锋一转,讲述了梁家河村庄近年来的变化:“今年春节,我回到了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享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吃肉已不成问题。”随后,总书记诠释中国梦:“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经过多年来努力攻坚,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送炭”“周急”,走到田间地头精准施策,把一盆盆“炭火”周到“雪中人”的炉内。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广大乡村正在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个蜕变成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人间天堂。

可见,从两千年前孔圣人的“周急”,到一千年前宋太宗的雪中送炭,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天下穷人之急,而党和政府才真正让所有穷人真正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