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可以穿过荆棘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鄂州市审计局 作者:周红兵点击:419鄂州市审计局连续四届(次)蝉联“全国文明单位”的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里给大家讲述一则鄂州审计助力乡村振兴的见闻——
那是2011年2月初的一天,我根据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现场会的通知,来到了鄂城区汀祖镇政府的会议室。
“让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口当家塘。”这是会上鄂州市审计局和其他17家市直、区直机关单位驻村共建工作组确立的发达目标。他们现场与对口共建村签订了责任状,决心和村民一起利用岁末年初的农闲时节,大战100天修好当家塘……
一个月后的一天,我再次来到了鄂州市审计局的对口共建村——汀祖镇杨王村。一进村,我就遇到了周学明。周学明是我局的一名正科级干部,是驻村工作组的成员。自2月初“三万”活动启动以来,他就一直住在村里。杨王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的当家塘是什么状况,哪口塘需要清淤,哪口塘需要驳岸加固,他都了如指掌。在村民眼里他是实实在在的“村里人”。
“周科长,你……”在杨王村三组当家塘改造现场,他正和一位村民搬抬水泥站石,砌塘边的绿化带。
望着这位已过五十的老同事,一身的灰土,鞋和裤腿满是泥点。听说我想了解村里当家塘改造情况,就将身边的三组组长董伯群介绍给我。董组长说,眼前这口当家塘约7亩面积,改造总预算6万余元,全组男女老少300多号人的日常生活和农田灌溉主要依赖它。这了不突破预算,审计局驻村工作组和村民理事会共同做了大量动员工作,号召大家积极参与投劳。
随后,我和周学明来到村委会办公楼的二楼会议室,见到了村支书杨海军。他对我说,以前村里有的当家塘一二十年都没有清淤过,成了“臭水塘”;有的由于附近采矿造成渗漏,成了“漏斗塘”。村民种田只能“望天收”,青壮劳力也只好外出打工。现在,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村民的“心病”总算治好了。
他说,全村10当家塘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最让他高兴的村里没有因此添加一分钱的新债务。
“改造一口塘堰少则几万,多则一二十万元,怎么做到不添新债务的呢?”我好奇地问。杨海军微笑地告诉我,除了市、区、镇里的“以奖代补”政策,最关键的是审计局驻村工作组“把关”得好。工作组利用审计业务优势,帮助把好工程预算关、建筑材料采购关和工程竣工质量验收关,确保塘堰改造资金不浪费一分一厘。为了不增加村里的负担,市审计局还专门筹措10万元填补村组塘堰改造资金缺口。
农历腊月二十五的清晨,我又一次来到杨王村,和局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一起,带着审计局干部职工的一片爱心,给杨王村的我的特困户们送去了10套新棉衣、棉被和5000元慰问金。
当车驶近杨王村,村口池塘边绿化带中的大理石标志牌便映入了眼帘,上面“杨王村”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格外醒目。
“看,这是八组的当家塘。”一下车,我旁边的周学明兴奋地说,“漂亮吧?”
只见暖暖的阳光下,清碧如镜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是审计局的同志吧!”正在塘边散步的几位老人笑眯眯围拢过来,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
“呵,这不是周科长吗?”其中的一位老人认出了周学明。
“杨老伯,您好!”周学明连忙上前与他握手。
“这塘改造得还满意吗?”我试探地问老人。
“满意!太满意了!”“每天我们几个都要来塘边转转。”“现在塘边的空气好,风景也好。”……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夸塘堰改造这件事做得好。
听说我们又来慰问村里特困户,老人们更是感慨不已,称赞共产党的干部真是群众的贴心人。
在村委副书记李国秀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七组特困户李朝周的家。因车祸致残的李朝周,躺在一张简易的木板床上,身上盖着一床薄薄的旧棉被。他的妻子用呆滞的目光望着他,疲惫地倚在床边。
当李朝周的妻子接过装有1000元慰问金的信封时,这位饱经艰辛的农家主妇流泪了,连声感谢党和政府。
接下来,我们又分别走访慰问了一组的杨春良、二组的杨四哈、五组的杨全柱和八组的陈玉姣等特困户。
一上午的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让我再次受到了触及灵魂的教育。在返城的路上,我不禁拷问自己:作为一名审计干部,除了帮农民“挖塘堰”,给贫困户“送温暖”,应该还有好多要做的事呵!
美国著名作家梭罗曾经说过: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去的风,飒飒地吹过我们的森林,风,可以穿过荆棘……于是,我悄悄地拿出采访本,在扉页上一字一顿地写下了自己牢记在心的那句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上一篇:自尊自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下一篇:感悟 | 初相识 再相知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