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里的人生哲思
发布时间:2025-08-08来源:湖北省黄石市审计局作者:钱芸点击:10每当生活偶感疲惫的时候,我便习惯在苏轼的诗词里寻找片刻慰藉。而其中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如同一泓清泉涤荡了都市的喧嚣与疲惫。恍惚间,我仿佛置身于北宋元丰五年那个秋夜,与东坡先生同游泛舟于赤壁之下,天地无垠,只余下江水、明月与灵魂的呓语。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那年四十二岁的东坡已遍尝世态炎凉,乌台诗案宦海浮沉贬谪黄州,没有深陷消极的泥沼,而是于人生低谷处寻得至味清欢。他描绘的这幅图景,是穿透浮华直达本真的“小确幸”,更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深切洞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身处浮世烦恼如影随形,但也恰似这江上浮云聚散有时。东坡的智慧在于,他教会我们要学会摒弃烦恼,转而去拥抱那些真正属于生命的馈赠,而这馈赠往往藏于平凡之中,譬如三五知己围炉夜话的温暖,稚子捧上涂鸦贺卡时眼中的纯真,爱人厨房里飘出的羹汤香气,老友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身影。这些平凡瞬间里闪烁的光芒带来的欣喜,便是抵御生活倦怠最坚韧的铠甲。世间的清欢与美景,从不为谁所独有,它们是造物主的赠礼,只待一颗能感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心去发现、去共享。
东坡的豁达,更在“物各有主”的洞见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并非放弃追求,而是勘破对身外之物的无尽贪婪与执念。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强求不得反易为其所累,不如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练书法时内心的平静,品茗时氤氲的雾气,与爱人相拥同看江边的夜色,这些或许更是人生别样的风景。真正的富有,更在于他笔下的“无尽藏”:“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清风明月,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心境的写照——当心灵挣脱“占有”的枷锁,便能从自然中汲取永恒的能量,便可守住这心灵的一方净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诚然,个体生命在浩瀚时空面前,短暂如朝露,渺小若尘埃。然而,东坡并未因此堕入虚无。他洞悉了“变与不变”的宇宙真谛,明白了须臾与永恒不过是看待角度不同罢了。这份通透催生了一种悲悯而昂扬的力量:生命虽短,但平凡亦可铸永恒。这永恒不在于占据多少,而在于如何运用这有限的“一粟”,去点燃属于自己也照亮他人的微光。且看那“时代楷模”黄文秀,北师大毕业的她,毅然将青春扎根于广西百色最贫瘠的山坳,她的学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希望的萌芽。一场山洪虽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但她用生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谱写的“绝唱”,早已化作不朽的精神丰碑,更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增添了青春最滚烫的注脚。她的生命,如流星般短暂,却因深爱的事业而璀璨永恒。
浮世匆匆,白驹过隙。东坡的赤壁清风,穿越九百多年的烟云,依然能带给我们无数思考。它低语着:不必哀叹须臾,不必困于得失。真正的永恒,便是在你热爱的事业里燃烧,在你珍惜的拥有中沉淀,在你与清风明月共适的岁月里绵延。人生海海,我们皆是行舟的过客,或许无法掌控命运的波涛,但至少可以在“驾一叶之扁舟”的漂泊中,保有“举匏樽以相属”的从容与坦荡。珍惜眼前人,拥抱当下景,投身热爱事。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于无常中守护永恒。这种“入世如出世”的人生态度,或许正是当代人治愈心灵的良药。这亦是赤壁清风教给我们,关于拥抱永恒的生命答案。
上一篇: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审计:伏天审计记
下一篇:没有了!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