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鉴赏 >> 美文欣赏

娘烙的煎饼

发布时间:2023-06-13来源: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审计局作者:郑艳点击:252

“每当遥望梦中的故乡,多么想念白发的亲娘,只有娘烙的煎饼热乎馨香,只有娘烙的煎饼才充满念想,一张一张浓厚的亲情,一张一张给我温暖希望……”下班回家路上,音乐电台播放《娘烙的煎饼》,听着听着,泪就模糊了双眼。娘在鏊子前的身影、一撂撂叠放整齐的煎饼浮现眼前。

娘生于40年代的沂蒙山区,主要农作物就是玉米、地瓜、大豆、高梁、小麦,用它们为原料做出的煎饼是村民的主食。娘和煎饼是分不开的,我脑海中常想起娘在鏊子旁摊煎饼的场景。做煎饼是需要全家总动员的苦差事,我们家兄妹四个,两个哥哥和姐姐常常是天还不亮,就被娘叫醒或硬硬推醒,迷迷糊糊半醒半睡地起来推磨,磨煎饼糊子。我排行最小、力气小,娘不舍得叫醒我,所以当天亮我睡醒起床时,娘和兄姐已磨出了大半瓷盆糊子,大我两岁的姐姐看到睡到自然醒的我,总是一脸怨气地说“就你懒、就你最享福”。我就朝她做鬼脸吐吐舌头气她。现在想来,十二三岁的年纪的姐姐也还是个孩子,她也不想离开暖暖的被窝,是无奈的。粮快磨完的时候,娘就去锅屋支起鏊子,拿好柴火。鏊子是黑黑的圆铁制成的,三个矮矮的腿,中间略微凸起。烙煎饼的柴火是有讲究的,不能用木棍、玉米棒、高粱秸这样的硬柴,要用麦秸、树叶这种软柴,因为烙煎饼火侯很重要,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微火慢烧,这样能保证鏊子上各个部位受热均匀,摊出的煎饼更香。娘支好鏊子、准备好柴火后,哥哥姐姐也把剩下的糊子磨完了,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剩下的都交给了娘。娘就找个矮凳、蒲团或者一块土砖,蜷缩着身子蹲坐在鏊子前,准备一家人几天的口粮。这就是娘的“鏊子窝”,她在这个狭小低矮的“鏊子窝”前,一坐就是一上午,烙完最后一个煎饼起身时,娘的身子是摇晃的。我知道,长时间蜷缩蹲坐,娘的身子和腿麻木了。

我出生于70年代,吃着娘烙的煎饼长大。小时候,我经常坐在娘的鏊子旁,看娘摊煎饼听她说话。我家姊妹多,需要的吃食也多,所以我家鏊子是最大的(娘说是12印)。简易的锅棚下,娘坐在低低的蒲团上,用勺子舀一勺糊子放在鏊子上,用竹片做成的刮子均匀地摊开,鏊底的火苗跳动着,伴随着“吡吡”的响声,鏊子上升腾出白色热气,转眼间香喷喷的煎饼就烙好了。我看着这幅画面,感觉娘就是一个画师,每张煎饼都是娘的作品。娘的鏊子窝里藏着我快乐的童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娘会在鏊子窝里烧地瓜、土豆、带皮的苞米……热气腾腾的烤地瓜、烤玉米是那个岁月最美的滋味,吃完小嘴巴黑黑的、味道美美的、心里暖暖的。这是我童年的零食,满足了我的味蕾,富足了我的心灵,幸福了我的童年。娘跟我讲,煎饼还为抗战做出突出贡献,战争时期沂蒙妇女做军鞋、烙煎饼拥军支前。听着娘讲的故事,红色基因在我小小的心灵生下根。小小的煎饼里蕴藏着大爱,电影《红日》里战士吃煎饼卷大葱的经典镜头,让人记忆犹新。煎饼,已不仅仅是舌尖上的 “味道”,更被赋予红色时代的“味道”。

我在娘的鏊子旁度过了我的农村童年。读初中时学校在镇上,两个哥哥在县城读高中,家离学校远,就寄读在学校,一周回去一次,回去一趟,就带回自己一周的饭菜。每个周末,娘早早把煎饼烙好,叠得整整齐齐放在三个包袱中。娘的手艺很好,烙的煎饼薄如纸味道香,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吃着娘烙的煎饼,我心中充满了自豪。每次离家,娘都掂着煎饼把我送到村口的路上,我背上煎饼大步向前走不敢回头看,怕脸上的泪滴被娘看到,怕看到娘的身影越来越小消失在路尽头。我和哥哥背着沉甸甸的煎饼,带着母亲厚重的期望完成了学业,煎饼伴随了我上学的时光。有时候我想,娘烙的煎饼如果撂起来,是不是比山高如海深?一张张煎饼是我求学路上的干粮,散发着母爱的光茫,就像娘温和而又慈祥的脸庞,散发着淳朴的善良,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和臂膀。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煎饼机代替了鏊子,村里会烙煎饼的越来越少,烙煎饼的手艺已经成了人们的记忆。而娘,还是会支起她的鏊子,只要我们回去,总要给我们烙上一大包带回。娘15岁烙煎饼,烙了六十多年。如今,娘已白发苍苍年近八旬,做事动作迟缓,常常忘事,可她烙煎饼的水平丝毫未减,依然薄如纸形如棉。姐姐下学早,娘便把这手艺传给了姐姐,而姐烙的煎饼却赶不上娘。煎饼是那个时代的岁月印迹,已刻入母亲这辈人的灵魂深处,融入了她们的精神世界。那个黑黑的鏊子见证着娘的付出和浓浓的爱。金黄色的煎饼,那简陋的鏊子窝,承载着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柴火跳跃的烟火气,鏊灶灰里滚烫的地瓜芋头,永远是我最快乐的记忆。餐桌上的食品各式各样,唯有娘烙的煎饼最最香。

“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暇,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我交给了他,让他的笑像极了妈妈……”。车子飞速地驶在回家的路上,因为那里有娘和娘烙的煎饼。



上一篇:高考之路

下一篇:茶语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