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乐见当前位置:首页 >> 趣谭生活 >> 喜闻乐见

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民俗趣事

发布时间:2012-02-13来源:网络作者:佚名点击:593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即便大家不能完全背出来,但都是耳熟能详的。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说到非遗名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桑蚕丝织、针灸、皮影戏、京剧、昆曲还有贵州的侗族大歌等都在其中,这些都是中国古文化的“一线大腕”。所以就会有人问了,“二十四节气”凭什么?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深刻揭示了四季轮回的客观规律,是农耕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如果说从公元前1200年算起的话,“二十四节气”已沿用了数千年的时间,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我们的祖先谨遵自然的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甚至能做到“改造”自然,让我们不再受节气的严格制约,农业生产摆脱了“看天吃饭”的束缚——即便屋外漫天大雪,利用大棚、温室种植反季作物,我们屋内照样瓜果飘香;面对旱灾,我们可以人工降雨;面对蝗灾,我们可以用农药轻易解决;到了收成的季节,我们还有机器帮助收割。

即便不受制约,但我们这片土地上的雨热、季风等仍旧一如往昔,故而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在农业生产上至今我们还遵循着很多农谚调节休息和劳作,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它至今也还依然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坐标,比如立冬之后我们就得多加衣服了。

今年剩下的节气该怎么过?

“二十四节气”不仅起着指导生产生活的作用,还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接下来就来说说今年剩下的几个节气都有什么习俗吧!

12.7: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到来。

12.7:大雪

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大雪时北半球各地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到来。

12.21:冬至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时至今日,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仍然延续了古时候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冬至比较常见的风俗有▼

一、吃水饺

俗话说:“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中国北方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二、吃羊肉

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都有滋补的功效,民间至今都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三、红豆米饭

相传,共工氏的儿子生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四、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小编曾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间,亲眼见证过这样的冬至场景▼

1.5 :小寒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1.20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寒,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在这一天,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大寒之后,就是除夕了!所以说这个节气就是在为过个好年而奔波不停,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肴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