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坛当前位置:首页 >> 审计漫谈 >> 审计论坛

浅谈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1-08-02来源: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审计局作者:李明锋点击:401

近期,笔者在审计中发现,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超范围违规经营、政策性职能发挥不够等问题,导致部分融资担保公司经营困难、代偿较多,新增业务困难加大,难以充分发挥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的作用。

一、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到位。审计发现,部分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未设董事会、监事会,仅设一名执行董事,未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部分担保公司高管人员兼任党政机关职务,影响担保公司独立决策和市场化经营管理;甚至有部分担保公司员工参与经营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的担保业务存在利益冲突。部分担保公司未建立融资担保项目评审、担保后管理、代偿责任追偿等方面的业务规范以及风险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

(二)超范围违规经营,经营风险管控不到位。部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了逐利,违反国家政策规定,发放过桥贷款、企业应急贷款等。有的涉及民间借贷或为民间借贷提供担保,有的对单个被担保客户以及其关联方超额度担保,大大高于对同一被担保人的担保责任余额与融资担保公司净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10%、对同一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的担保责任余额与融资担保公司净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15%的规定比例,放大了经营风险。部分大额担保贷款反担保措施仅有三方联保,缺少抵押资产,一旦发生代偿,便成为刚性损失。

(三)政策性职能发挥不够,政府支持投入不到位。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定位是政府性、政策性、准公共性,主要为小微和“三农”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审计中发现,部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业务偏离主业,未聚焦小微和“三农”企业融资需求。审计还发现,现有担保业务综合担保费率高于2%,合作银行未执行贷款优惠利率且放大倍数偏低,政府风险补偿机制未完全建立等,均影响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健康发展和职能发挥。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既有担保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也有担保公司外部监管不到位的因素。由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内部监督缺位,经营管理者权力不受监督,导致出现违规经营、关联交易等运行不规范的问题。目前财政、国资、经信、金融等部门均对担保公司具有管理权限,多头管理造成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力度减弱。

三、审计建议

针对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风险管控不到位、政策性职能发挥不够等问题,建议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加强风险管控、推动政策落实等方面着力。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和《公司法》的规定,国家出资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自作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要建立党组织领导、股东会决策、董事会管理、经理层执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科学的决策程序,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

(二)加强风险控制,促进企业合规经营。担保公司经营的就是风险,担保公司承接的客户往往是银行边际客户,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物,财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弱。加强风险控制,关系着担保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风险控制能力是衡量担保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关口。要加强对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研究,优先和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项目,本着担保风险分散的原则,适度控制单个行业、单一客户和集团客户的担保总量,优化客户结构。加强对存量项目的保后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排查,做到风险早发现、早预案、早防范。

(三)推动政策措施落实,体现公共服务职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履行政府性、准公共性、政策性职能,要聚焦支小支农主业,以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业务为主业,优先为贷款信用记录良好和有效抵质押品不足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提供担保增信。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提高支小支农担保业务规模和占比,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风险补偿机制、保费补贴及业务奖补机制、落实税收减免优惠等扶持政策。执行担保贷款优惠利率,落实担保机构、再担保集团、合作银行、担保机构所在地政府风险责任分担机制,助力担保公司健康发展,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提供准公共服务。

(四)理顺管理体制,增强监督实效。规范担保公司管理体制,根据本级政府授权,落实国有金融资本财政出资人管理职责,实现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不干预具体担保业务,确保担保公司按照专业要求独立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注: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首页 审计速递 审计漫谈 八面来风 艺术鉴赏 趣谭生活
联系方式1595694731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审计文化网
皖ICP备17027339号 | 皖公网安备340111020032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