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香粽韵话乡情
发布时间:2025-05-28来源:湖北省咸宁市审计局作者:陈鸿衍点击:22熟悉的布谷鸟声再度萦绕耳畔,不经意间,菜地边的艾草已郁郁葱葱,在浅夏的阳光下泛着明晃晃的亮光。远处的淦河传来阵阵锣鼓声,各社区的龙舟已下水试练。南方的端午赛龙舟虽已观赏多次,但内心深处,我更眷恋豫南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总是提前几天便开始筹备:割艾草、买香草、备雄黄、缝香囊、编五彩线……彼时正值麦收时节,这些准备工作只能在忙碌的间隙完成。孩子们也会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尽管疲惫,心里却始终攒着一股劲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个节日都与“吃”紧密相连,而端午的粽子无疑是最大的诱惑。
每日从地里归家时,我们总不忘顺路到沟边采些艾草。那时的河坡上、沟渠旁,艾草长得格外茂盛。采回的艾草一部分挂在门楣,剩余的则摊开晾晒,留待夏日点燃驱蚊。偶尔,我们也会摘几片艾叶置于鼻尖轻嗅,那独特的清香顿时令人神清气爽。
端午时节恰逢麦收,所有的准备工作都需见缝插针。我和姐姐常在回家路上摘些芦苇叶,浸泡在盆中备用。夜晚凉风习习,月儿高挂,母亲会取出各色碎布、蒜梗和香草,为我们缝制香布袋——心形、元宝形、搬脚娃娃,形态各异,下面缀着蒜梗和碎布做的流苏,内填香草,隔很远都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药香。五彩线也是必不可少的,手腕、脚踝和脖颈都要系上,以祈求平安。
“换——大米——”端午前夕,村里常响起换米人的吆喝。家家户户都会用小麦换些糯米,对我们这不产稻米的地方而言,糯米尤为珍贵。端午前夜,泡好的糯米和苇叶被搬上院中的小方桌,全家围坐包粽子。尽管只有母亲和姐姐手艺娴熟,我们也会帮着递苇叶、绳子。包好的粽子浸在大锅里,待次日清晨烹煮。
端午这天,破晓前不必下地干活。按习俗,需在日出前到河边取“败毒水”,用来洗脸、煮粽子、鸡蛋和大蒜。我们也会在河中沐浴,据说可保一年无病。回家后,姐姐为我们系上五彩线和香囊,父亲则用雄黄酒轻点我们的耳根和肚脐,口中念念有词:“涂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灶台边,火苗欢快地跳跃着,锅中的粽子、鸡蛋和大蒜咕嘟作响。随着芦叶与糯米的香气渐渐弥漫,我们早已捧着碗筷翘首以盼,甚至忍不住偷舔一口碗里的白糖。终于,母亲掀开锅盖,热气裹挟着粽香扑面而来。剥开粽叶,顾不得蘸糖便咬上一口,软糯香甜的滋味瞬间充盈口腔,连粘在嘴角的米粒也顾不上擦。
儿时对端午的期盼,多半源于舌尖的渴望。长大后,方知粽子里包裹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对屈原的缅怀。这个节日因而愈发厚重,承载着对高洁品格的敬仰与理想追求的寄托。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记忆中的粽香始终萦绕心间,而今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粽子,却再难复刻当年的滋味。街边又见艾草叫卖,老家的麦田该是一片金黄了吧?远处,布谷鸟的啼声再次响起……
上一篇:成为“找到答案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